為何中國孩子會有“做自己”的焦慮

2017-6-24 20:24 轉(zhuǎn)載 · 圖片3

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過一個詞,叫“自我實現(xiàn)”。另一個在心理咨詢行業(yè)影響力最大的專家、人文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也提出過“成為你自己”。所以我的感觸很深。

大概在六七年前,如果我在課上講到“成為你自己”的話,一定會很多人問:“武老師,成為你自己難道不是相當于變得自私嗎?”如果關(guān)乎教育,甚至會有人這么問:“如果讓孩子做自己,Ta殺人、放火怎么辦?”

在這個問題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兩個部分的內(nèi)容。第一部分是很多人認為“做自己”等于自私,第二部分是很多人不知道“做自己”是什么。

“自我”與“自私”不同

馬斯洛專門研究“自我實現(xiàn)”,他做了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人越是成為自己,就越富有同情心,而且是很高貴的同情心,并不是“可憐”。他們自然而然地對人類、對動物、對自然界,都懷有很深的感情。

這是一種很平等的感覺,因為我成為了我自己,這是一種自我實現(xiàn)。我會由衷地覺得“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就是萬物,萬物都是“我”。這種時候就會出現(xiàn)“我愛自己、我也愛你”。這是理論上的說法。

但是反過來想,為什么很多人都認為“做自己”是“自私”呢?因為Ta沒有真正地成為自己,這不是真正的愛。當你真正體會到愛的時候,你會覺得“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們之間自然而然可以建立各種各樣的連接。但是當我活在一個所謂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里時,你和我是各立的,這個時候我會深深地感覺到做自己是自私的。

在自我成長的時候,會經(jīng)過一個“自私”的階段。但當Ta真正體會到什么是“愛自己”的時候,也就是“我”和“自己”有了連接,Ta能很容易地將其他人和其他事物連接在一起。

好的關(guān)系讓你成為你自己 

“自我”在關(guān)系中形成,“自我”在關(guān)系中呈現(xiàn),“自我”在關(guān)系中療愈。 

“自我”聽起來講的是“我”一個人,但實際上“自我”最初是在與父母的關(guān)系中形成,之后又在親人、伴侶、親子、工作等關(guān)系中呈現(xiàn),并且會在這之中被療愈。例如,如果你有一段很美好的愛情,它會起到極大的療愈功能。

所有好的關(guān)系,都是讓你成為你自己。我們都需要在關(guān)系中體驗到愛、體驗到接納。我們再用鏡子做比喻——如果我不照鏡子,我不知道自己長什么樣,所以我需要通過鏡子來認識我自己。

而這個鏡子有兩種,一種是“哈哈鏡”。例如中國的父母,他們會希望孩子成為自己所期望的樣子,如果孩子做不到,他們就會很失望,這樣一來,孩子是無法從鏡子中照見自己的。孩子認為從這面鏡子中可以看到自己,但他們看到的只是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在這種情形之下,孩子是看不到自己是誰的。

而另外一面鏡子是平滑的鏡子,平滑的鏡子可以如實地照見你是誰。你不僅可以在這面鏡子中看見你是誰,還可以看到自己是被愛著的。

為何中國人“做自己”會焦慮? 

為什么中國人“做自己”會這么焦慮呢?因為在中國的哲學中,一直在提倡“我們的生命的本身是沒有價值的,生命的價值體現(xiàn)在為別人服務(wù)之上”。

而為別人服務(wù)體現(xiàn)的是:我的生命本身沒有價值,我需要得到你的認可,而認可并不建立在“認識到自己是誰”之上,而是我在討好你,讓你感到高興、滿足。

如果你和別人建立的關(guān)系是為別人而服務(wù)的、戴面具的關(guān)系,是一種虛假的關(guān)系,這是不會對自我成長有利的。這也是失去自己的過程。

有很多記者在采訪的時候問我:“武老師,您覺得中國人有多少是需要看心理醫(yī)生的?”一般人會認為只有10%左右,但是我說:“其實有99.9%的中國人都需要看心理醫(yī)生?!彼麄兒苷痼@:“您為什么這樣說呢?”

我說:“因為我們的文化本身是有‘毒’的,它告訴我們‘做自己’這件事是錯的,你的生命為的是讓別人高興。在家要聽從于父母,在學校要聽從于老師,在工作單位需要得到領(lǐng)導的認可,你就像一個‘螺絲釘’一樣?!?/p>

“螺絲釘”這個詞比較現(xiàn)代,那么會有人提出疑問:“是不是只有新中國的人,才會有這個問題?”實際上不是的。

孔子在《論語》中寫過這樣一句話:“仁者,人也?!薄艘⒃谧龊檬律??!叭省弊值淖筮吺菃稳伺?,右邊是個“二”,也就是說,我必須在關(guān)系中對你好,對你實行“仁義”,我才有資格成為一個人。

因此,按照中國一直以來的人生哲學來講,只要你是一個人,你就要對別人好,否則你就是“禽獸”。

如果經(jīng)常出國的話,可以感受到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像中國這樣“不自在”——笑得不自在,走路不自在。

在國外,就算是一個大街上的清潔人員,都是開心的。而在中國,就算你的職業(yè)再“高大上”,比如作家、主持人、心理醫(yī)生。但由衷地熱愛自己職業(yè)的人,無論在哪個圈子中,都不算多。

很多人都有身不由己的感覺,但其實這并不是由你的職業(yè)決定的,而是我們沒有很好地做到熱愛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們在做很多事的時候都覺得莫名其妙,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的。因此你會覺得這份工作不值得,但真正的原因是,你還不知道怎樣過自己認為值得的生活。

傳統(tǒng)孝道中的“毒” 

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孝”即“子承老”。很多人會因為我反對孝道而攻擊我,他們認為我反對孩子養(yǎng)父母。其實并不是的,我反而是很贊成的。在中國的養(yǎng)老制度不合理的情況下,如果孩子經(jīng)濟能比較好而去贍養(yǎng)父母的話,這是應(yīng)該做的。


但關(guān)鍵的是“子承老”的另一部分——孩子要承接父母的意志。這就更是有“毒”的。

之前提到的“仁義”的“仁”,并不能體現(xiàn)出中國的一些傳統(tǒng)文化“毒”性有多大,但“孝”這個能夠充分展現(xiàn)。孩子要按照父母的意志來生活,這才叫做“子承老”。那么孩子自己的生命就毫無意義了,他們的生命是建立在讓父母高興之上,這其實是中國人沒能“做自己”的核心。

所以很多孩子會覺得做自己是自私的,因為會讓父母不高興。但這是“做自己”的一個必經(jīng)的階段,必須要讓他們“不高興”,但并不是跟他們作對。

我對我的很多來訪者都說過:“你想做自己沒必要去叛逆?!钡悄芨杏X到在他們的觀念里“毒性”非常大,他們在強烈地傳達著“就是要和父母作對”的信息,如果不這樣,他們體會不到什么叫“做自己”。因為在大部分的事情上,他們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

來源:博雅小學堂


回應(yīng)3 舉報
贊3
收藏4
7年前
武老師,是武志紅老師吧?對內(nèi)心的關(guān)照與覺察,我是從武志紅老師開始起步的。
7年前
可是現(xiàn)在所謂的“國學”太熱了,多少家長在讓孩子讀“弟子規(guī)”這類的“偽國學”啊,相對于給孩子又加了一道身心上的緊箍咒!這些孩子們成為自己的道路更加艱難,抗爭也會更加激烈吧?
7年前
Yxm典哥兒 可是現(xiàn)在所謂的“國學”太熱了,多少家長在讓孩子讀“弟子規(guī)”這類的“偽國學”啊...
我們這里小學的道德品質(zhì)課要求背誦弟子規(guī),有家長反應(yīng)“封建糟粕”,結(jié)果那家長的孩子還被老師批評了…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