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只是考卷、作業(yè)和標準答案:一所著名中學的素質(zhì)教育

2016-4-13 18:22 轉(zhuǎn)載 · 圖片18

這本雜志所展現(xiàn)的世界是如此的熟悉又陌生:這是一所高中里正在上演的中學生的日常生活,但視野與視角又不囿于校園圍墻內(nèi)?!安幌袷且槐局袑W生雜志!”或許正是這種意外,吸引墻外的人來探究中學教育的可能性。

生活不只是考卷、作業(yè)和標準答案

教室大屏幕上正在播放許巍的那首MV:“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講臺上的郭旭崢讓大家注意片中使用的升格攝影技術(shù),拍攝速度高于標準的每秒24格,播放時會呈現(xiàn)慢鏡頭效果。他們前一陣自己也做了一個升格攝影拍攝的宣傳片,同樣拍攝了跳舞的人,可以作個比較。一聽到這段旋律,教室里的30多個同學都會心地笑了,這首歌算是他們編輯的這本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刊的“主題曲”,改編自歌詞的宣言就印在刊物第一頁上:“生活不只是考卷、作業(yè)、標準答案與眼前茍且,還有常識、新知、故事、詩與遠方?!?/p>


郭旭崢與附中學生(王旭華 攝)

這是一堂關(guān)于如何做雜志的選修課。而且這門課不只是紙上談兵,它的作業(yè)就是要定期出版發(fā)行??陡街腥恕贰9駦樖沁@門選修課的老師,也是??膱?zhí)行監(jiān)制,他告訴我,作為一本有著115周年老校的校刊,它曾經(jīng)有著非常輝煌的歷史,毛澤東1950年還專門題了詞“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這個題詞如今被抹掉“??倍钟迷趯W校官網(wǎng)上。師大附中也是郭旭崢的母校,幾年前他讀高中時就是??庉嫴康闹髁?,他當時為“附中人”加上了英文名“Further”,打頭兩字母“Fu”是“附”的拼音,結(jié)尾的“er”有“人”的意思。諧音之外,更是為??踩胍环N價值觀:“我希望這本雜志站在校園里面,但面向外面的世界。現(xiàn)在的很多???,要么是站在學校里面,但背靠圍墻,就看著眼前這一畝三分地;要么就是直接飛出學校,不知道飛到哪兒去了?!瓼urther’的意思,就是既不做井底之蛙,也不是毫無邊際,而是一步一步,走得遠一點、再遠一點?!?/p>


封面故事《舞臺·舞者》(第47期《附中人》

附中畢業(yè)兩年后,郭旭崢和同學楊雅芳又回到編輯部,這時候他們已經(jīng)是相關(guān)專業(yè)的大學生,可以帶著專業(yè)視角去重整???。更重要的是,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回望中學時光的機會。畢業(yè)后時常因為一些活動再回學校,郭旭崢一個明顯的感覺是,現(xiàn)在的中學生和他上學那時的差別太大了。他告訴我,那時候每個同學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存在,千奇百怪的。僅僅過了三四年,情況就變了,人人都千篇一律的,眼神里缺少了活力。到了高考要報志愿的時候,按說已經(jīng)成人了,絕大多數(shù)學生居然都不知道自己要選擇什么,陷入迷茫。他分析,一方面是因為學校和學生面臨的高考壓力越來越大。比如現(xiàn)在高考考題變得越來越活,以前考語文有很多死記硬背的東西,現(xiàn)在要求多看課外書,接著就出來一個指導(dǎo)性的書單,里面有《紅樓夢》,那現(xiàn)在每周都有一節(jié)課要來讀《紅樓夢》,背《紅樓夢》,考《紅樓夢》。改革的方向是好的,但落實下來就變成了另一種應(yīng)試。這種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另一方面是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的改變。按說互聯(lián)網(wǎng)應(yīng)該讓知識面更廣博,結(jié)果卻發(fā)現(xiàn)它讓每一個人都更加封閉。他記得有一個同學在剛進入編輯部的時候問,“我們寫這一個人的時候,是寫這個人的優(yōu)點,還是缺點?”這是太兩面化的東西。郭旭崢意識到,18歲以前的教育都是應(yīng)試的,做什么都有一個標準答案,這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力是相對的。這也是他和楊雅芳以選修課的形式重返??某踔?,也是希望學生在課堂之外,存留一點想象、創(chuàng)造、動手的可能,帶著大家不只是“自己做雜志”,還要做一本“給自己看的雜志”。


想要尋找廣泛意義上的校園故事并沒那么容易。郭旭崢說,之前校刊一直徘徊在文學的小圈子里,沒什么人看,甚至進入“古風”等二次元領(lǐng)域。后來他們帶著選修課上的同學們成立了新的編輯部,曾想做一期“盒飯”專題,因為附中的盒飯難吃,食堂座位不夠,每個人都想吐槽。一個同學已經(jīng)寫出了一篇6000字的稿子,從早上五點送餐的師傅上班開始,到他送盒飯到學校來,再到午餐時間教室里面各個同學的百態(tài),最后再回到這個送餐車開走,長鏡頭一樣。結(jié)果稿子被學校槍斃了。郭旭崢和楊雅芳以此為契機去找了分管??母毙iL梁原草,討論??较?,雙方幾乎要吵起來了。梁校長不讓步,“盒飯的事情一時解決不了,你這時候?qū)懗鰜恚荒苓m得其反,把事情又攪起來了。”??驮谶@樣的磕磕絆絆中摸索前行,背后交織著一所學校真實的生活、思考、向往和困惑,它的保守與開放,界限與活力。


第47期《附中人》發(fā)刊海報

3月21日,第47期《附中人》發(fā)刊。編輯部的同學才剛剛把新刊搬到樓前的桌子上,想要購買的同學就一擁而上。這種成就感是難以描述的。幾天后的統(tǒng)計數(shù)字更是讓他們引以為傲:這所大約2000學生的中學的???,紙刊銷量突破了1200本,微信平臺粉絲5870位,視頻的最高點擊量更是高達10.2萬。他們開玩笑說,“感覺和自己的孩子出生了一樣,而且一出生就走紅了?!眳⑴c其中對編輯部成員的影響更多是無形的。副主編鄭涵予形容,“之前生活在一個別人限定的框架里面,好像前面有一堵墻,現(xiàn)在慢慢在向前推動這堵墻了?!?/p>

校園故事:熟悉的陌生化

和郭子介的見面只能約在午飯時的短短一小時內(nèi)。他今年剛剛高一,時間就已經(jīng)被校內(nèi)上課和校外補習填滿:每天早晨7點多到學校,上午五節(jié)課,下午四節(jié)課,之后回家做作業(yè)到晚上八、九點鐘。周末還要上補習班,從下午1點一直上到晚上9點。

他遇見“葫蘆娃”詹啟宇是個意外。那是去年的一次選題會上,主編戴珺雯提起有個同學在校園里開墾了一塊荒地來種葫蘆。戴珺雯家就住在學校旁邊,她每天走路來上學時,都會經(jīng)過學?,F(xiàn)存的最古老建筑“小紅樓”,如今的錢學森紀念館,這棟樓的西南角有一塊不到20平米的土地,被兩座變電箱和鐵柵欄包圍著,是學校里一處被遺忘的角落,但從學校外面正好能看到。去年秋天她發(fā)現(xiàn),這里被人種上了葫蘆,大大小小十幾個,最高的竟有40厘米左右,像是個流星錘。郭子介說,戴珺雯說出口時沒人相信這是真的。那天下著大雨,開完會她帶著編輯們來到葫蘆園,大家都驚呆了,覺得這個故事一定要寫出來。所有的人都在好奇:能在學校里種葫蘆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奇葩”?是什么樣的想法促使他一天天把葫蘆種下去?


“葫蘆娃”詹啟宇

戴珺雯之前就聽說過有這么個人,叫詹啟宇,跟她同年級但不同班,在高二最好的錢學森班,算是“學霸”,又是鋼琴十級,科技特長生,體育也很好。最出名的是,他做操時跳躍運動會飛的特別高。也聽說他會種葫蘆,之前還在這里種過向日葵。跟他說要了解種葫蘆的事,他倒并不拒絕,只是要求來個男記者。于是,剛剛進入編輯部的郭子介就當仁不讓了。

特寫《一個高中生的拓荒》(第47期《附中人》

郭子介起初擔心,這個“葫蘆娃”可能是一個含蓄內(nèi)斂甚至“自帶低氣壓”的高冷學霸,所以特別怕采訪的時候問了什么白癡問題,讓他覺得不快。于是在第一次采訪前,他查閱了十幾萬字的資料,比如葫蘆有什么種類,不同種的葫蘆怎么樣,葫蘆什么時候出芽,什么時候開花。果然,第一次去,詹啟宇很有禮貌地給出了百度百科一樣的答案,比如問他,為什么種葫蘆?他說,葫蘆具有裝飾價值,擺在家里好看。結(jié)果戴珺雯拿到的初稿就是長篇的種植過程,把她看暈了?!罢嬲牟稍L是從第三次開始的”,郭子介帶著這個信念又去采訪,慢慢找到些感覺。詹啟宇告訴他,其實最初就是和同學捉迷藏時發(fā)現(xiàn)那么一塊空地,拿葫蘆往里塞,出芽了,再去的時候也沒人管,就這么種上了。每天跟著詹啟宇去種葫蘆,掐尖、剪枝、打藥、澆水,郭子介也漸漸熟悉了葫蘆從播種到收成的各階段的流程。到了今年年初再播種時,他也幫著去園子里翻土,裝育苗盆。這個過程中郭子介每次都會發(fā)現(xiàn),詹啟宇所關(guān)注的事物和大多數(shù)人不太一樣?!皠e人把注意力放在新的高校招生政策或教學樓前的海報、通知上,但他看到了校園中的一隅荒地,看到了少有人觸及的地方,看到了真正的趣味?!痹谡矄⒂羁磥?,每天午休時分“下地干活”比留在教室里學習更好,吃完飯血液主要集中在胃部,如果這個時間去學習的話,對大腦會有傷害,運動一下更好。結(jié)出的葫蘆們都被他做禮物送給同學朋友,他更注重種的過程,而且在葫蘆園里非常認真地做各種實驗,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看上去就像個莊稼人或者植物學家。郭子介認為,詹啟宇做的事無非是和土地與植物打交道,但是在別人看來是件挺有意思的事。這也是??胍獋鬟_的,生活不僅局限于試卷,其實有很多事可以做。


魏紫鈺則接觸到了高三的王月林和她研究北京市自行車道的故事。出發(fā)點是一門“研究性學習”課程,就是可以自己提出一個感興趣的課題,成立一個小組來研究,學校會有指導(dǎo)老師來整合資源,提供指導(dǎo)。郭旭崢告訴我,他上高中時班上很多人都特別喜歡這門課,比如他當時做的課題就是研究同學為什么會上課睡覺。就上課睡覺這個問題,他在每節(jié)課上都仔細觀察,看什么時間段睡覺的人最多,下了課再去采訪,問他們?yōu)槭裁磿X。他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同學都把這個課當做最可忽略的,往往在交論文的前幾天百度復(fù)制粘貼一下。所以他們就想挖掘出一些認真做研究的人。王月林就是其中研究得特別扎實的一個,她還因此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的一等獎。剛接觸“非虛構(gòu)寫作”不久的魏紫鈺硬著頭皮接下了這個采訪任務(wù),她在網(wǎng)上查了很多資料,但第一次采訪仍不知該提什么問題。她在選修課上學到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每一個人物都是一座冰山,人物展現(xiàn)在作品中的部分,只是露出在海面上的一小角。但沒有在海面下隱而不見的這一大部分,露出的冰山一角也不會精彩。她靠多次見面和微信采訪來構(gòu)建這座冰山,“一份20分鐘的錄音,一字一句敲在文檔里最少也要一個半小時。臨近期末的時候坐在電腦前總是想把鍵盤砸碎,這太漫長而且枯燥乏味了。”不過這個構(gòu)建的冰山過程也是王月林對她打開心扉的過程,她開始講述新的故事,比如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市自行車道存在的問題,她到中科院地理所,利用谷歌衛(wèi)星技術(shù)和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對市域范圍內(nèi)自行車道路狀況進行掃描,并去一些問題嚴重的路段進行實地考察、測量、標記??辈爝^程中,她恰好路過北京市路政局,進去拿到了有關(guān)鋪設(shè)自行車彩道的數(shù)據(jù)。她也是第一個到交通委申請政府信息公開化的中學生。魏紫鈺感嘆,“她打破了中學生的社交范圍,開始以一個公民的身份去參與公共事物的管理?!?/p>

在越來越重的升學壓力下,詹啟宇和王月林這樣的學生并不多,因此才更值得挖掘。校團委主管??纳旰评蠋煵⒉恢M言這幾年學校面臨的升學壓力。他告訴我,在宣武區(qū)沒有并入西城區(qū)之前,師大附在宣武區(qū)是一枝獨秀,他印象中有一年全區(qū)六百分以上的學生一共130個人,他們學校就有110個。所以當年可以做各種各樣的嘗試,比如舞蹈團,合唱團,游學,學校的理念也一直是“全人格、高素質(zhì)”,讓學生拿出更多精力全方面發(fā)展。但是最近幾年合并入西城之后,以往那種超然的生源優(yōu)勢不再。因為教育上有一個規(guī)律,叫做“入口等于出口”,就是學生是以什么樣的位次考進來的,總體上還是會以什么樣的分數(shù)去輸出。為了提高“入口”分數(shù),招到優(yōu)質(zhì)生源,只能竭盡所能地提高“出口”分數(shù)來實現(xiàn),比如在高二增加了每月一考,每周統(tǒng)練。很多活動也一度因為教學壓力停了,這兩年因為分數(shù)慢慢上來,才陸續(xù)開始恢復(fù)。在這樣的壓力下,編輯部成員的生活也和大家并無二致,采訪和寫作只能在每天的縫隙時間擠出來。但是畢竟,他們開始帶著更多元的視角和更廣闊的視野去觀察,去了解正在這個熟悉校園里悄然生長的故事。

更貼近的師生

從編輯部征集的讀者反饋來看,微信平臺上的“附中人問附中人”是大家反響最熱烈的。這是一個視頻欄目,第一季做了一些附中有特點的老師。郭旭崢說,這個欄目也是在新媒體上的一個嘗試,現(xiàn)在的學生都利用碎片時間埋頭刷微信,這個平臺是最貼近他們?nèi)粘I畹摹5?,貼近并不意味著不能做深度內(nèi)容,不意味著一定要嬉皮笑臉,不能有門檻。他們想做的是“最有料的新媒體平臺”。有料,不是爆料,而是有內(nèi)容。

劉婧涵高一選修了郭旭崢的課,高二也順其自然加入了??庉嫴?。但她對文字沒什么感覺,就和同班同學舒馨雨自告奮勇去學做新媒體平臺。這個工作看似簡單,其實特別耗費時間和耐心。以做一條微信推送的封面圖為例,微信后臺給這個圖的建議尺寸是 900 × 500 像素,但問題是,并非在所有情況下這張圖都能完全顯示。所以首先應(yīng)該考慮到的是,在不同手機和不同操作系統(tǒng)下,讀者看到的都是什么樣的效果?之后,還要考慮到這張封面圖在其它情景下的效果,比如分享到朋友圈、分享給朋友、查看歷史消息等等,這些地方都會用到這張封面圖,它們其實都在限制著你。而且,這張圖絕對不是隨便找一張什么圖都可以的,比如在某些情景下,人物會被砍掉一半,甚至被“砍頭”。每一張封面圖都要以這個標準為參照。


郭旭崢與《附中人》編輯部成員合影 (王旭華 攝)

劉婧涵說,拍攝視頻“附中人問附中人”,初衷是讓老師把自己更加貼近學生的一面展示出來,要去挖一些老師的小故事。但是做了幾次發(fā)現(xiàn),老師們顧慮重重,在鏡頭前面比較拘束。她印象最深的是去錄化學特級教師王天開的視頻,她們了解到,王天開老師已經(jīng)68歲了,仍堅守在講臺上,他上課也特別有意思。比如說同學的筆記擠在一起,他就說“記得像包子一樣”,同學問題回答的不著邊際,他就會冒出口頭禪,“呸”。但是現(xiàn)場采訪時,王天開老師并不承認有這個口頭禪。播出之后劉婧涵收到不少負面反饋,比如問題銜接不自然,對老師也太很尊重,像審犯人一樣。她心情很低落,后來總結(jié)經(jīng)驗,拿著手機面對面拍攝,一問一答,確實生硬。之后就提前設(shè)計一些場景,提供一些固定問題,來活躍氣氛。

更受挫的是滿腔熱情地找上去,但屢屢碰壁。劉婧涵說,基本上特別想采訪的老師都找過兩次以上,而且讓不同的同學反復(fù)去找,但是被拒絕的居多,因為很多老師會有誤解,覺得這是一個挖老師槽點的視頻,擔心網(wǎng)絡(luò)時代的傳播無法控制。劉婧涵最大的遺憾是一個體育老師,他嗓門特別大,說話特別鏗鏘有力,管學生特別嚴,但在嚴的一面透露出特別和藹的一面,全校沒有學生不知道他的。問題都寫好了,他只要答應(yīng)了隨時就可以拿手機拍,但他拒絕了,而且理由很奇特,說他的牙最近不好,要去修牙。再去問的時候,他就生病住院了,不知道以后還有沒有機會去補拍。劉婧涵告訴我,剪輯視頻都得在晚上寫完作業(yè)后,加班到深夜,最頭疼的是插入字幕,要一條一條插入,多的時候可能要插入四五百條,眼睛都要崩潰了。但她的未來方向也因為參與??淖兞?。她不是北京戶口,本來打算出國讀金融,現(xiàn)在堅定地要轉(zhuǎn)學傳媒。

師生之間的距離就在這樣的互動中不知不覺拉近了。曾經(jīng)對??钟^望態(tài)度的梁原草校長也以文字回應(yīng)了“附中人問附中人”。有人問,“您知道附中三寶嗎?”他回答也坦誠,“我知道很多個版本,其中有一個是損我的:‘操場、盒飯、梁原草’。它的來歷就是地理書上的那個‘東北三寶’:‘人參、鹿茸、烏拉草’??赡苁菫榱藴惸莻€‘草’吧。操場很糟糕,盒飯很難吃,梁原草大概也很討厭了。也還幾個版本跟我有關(guān),比如‘返學早、作業(yè)少、梁原草’,這大概是在附中生活很愉快的幾個方面吧。還有一個嚴肅的,是真正的‘附中三寶’:‘校名、校史、錢老’。”

擴大的生活半徑

去年年底,北京連續(xù)霧霾。上一場霧霾剛剛被冷空氣帶走,新的一輪又卷土重來。師大附中的校園里一切如常,戴口罩來上學的同學并不多,大家都已習以為常。舒馨宇在新媒體平臺上發(fā)出跟霧霾相關(guān)的十個作品,倡議大家去關(guān)注霧霾,因為“這一切并沒有過去,不對霧霾反思,我們或許將永遠困于其中,周而復(fù)始?!?/p>

舒馨雨告訴我,編輯部也在那個時候開始籌劃在紙刊上做一期專題。她為此專門去找來紀錄片《穹頂之下》反復(fù)看,準備去采訪校園里因為霧霾被改變的老師和同學的狀態(tài),比如說對霧霾的看法,老師對不能上體育課的對策,還有就是學校的新風系統(tǒng)的功能等。沒想到,12月7日晚6點,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yīng)急指揮部發(fā)布了霧霾紅色預(yù)警,這是兩年來首次啟動紅色一級霧霾警報,各中小學、幼兒園建議停課,突然接到停課三天通知的師大附中也措手不及。這就變成了一個很有社會意義的事件,而且學校就處在風口浪尖,編輯部臨時決定重新策劃,按時間順序記錄一所學校里被霧霾影響的72小時。

特寫《霾困附中時》(第47期《附中人》)

聽說第二天停課,鄭涵予的朋友圈被各種興奮雀躍的情緒刷屏,但原本計劃要為專題拍照的鄭涵予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之前的計劃可能都要推倒重來。她之前看到一張海報,一張臉上戴著好多口罩圍成的面具。她沒有這么多口罩來重現(xiàn),但也啟發(fā)了她,可以以口罩為主體道具。還好第二天學校并沒有禁止學生進校,還是有些同學過來自習,于是鄭涵予把準備好的口罩讓他們帶上,站在學校各個標志性場景下拍攝。比如校門口的“歡迎”、足球門前的“囚籠”、跑道上的“逃離”,以往熟悉的場景都被這場霧霾改變了意象。她又讓一個班里的所有學生都帶上口罩自習,匆忙拍了兩張合影,最后都用上了。




負責采寫的舒馨雨以前對霧霾總是一笑置之,因為已經(jīng)麻木了。但在停課的這三天,她接觸到了與霧霾相關(guān)的方方面面,逐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她在文章里細致描繪出霧霾的形狀:“白天喧鬧的校園逐漸恢復(fù)平靜,路燈透過霧霾,灰茫茫一片。這些細小的顆粒物將光線散射、折射、吸收,看上去像游戲里的虛幻場景。空氣里有嗆人的味道,人們戴著口罩低頭走在路上。”她還記錄下之前有同學對霧霾的一些對策,比如高一的馮香凝、王雨暢、王泳惠、王佳天等同學的研究性學習小組做了一個實驗,檢測各種口罩對空氣中各種微生物的防護程度,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一次性口罩內(nèi)部比外部的微生物還多。還有最初的興奮過后,有同學在朋友圈發(fā)起的話題:“停課與藍天,如果只能選擇一樣,你選什么?”舒馨雨也希望大家真正去想一想。

這篇5000字的《霾困附中時》首先發(fā)到微信平臺上,很快突破了當時的閱讀量記錄。舒馨雨記得,前兩天就達到了5000多,大大超過了當時2000多的用戶數(shù)。這說明停課在家的很多同學也都在關(guān)心著這場霧霾。很多同學專門留言夸獎她,她還在群里發(fā)了紅包。而且,舒馨雨的班主任蔡靜把那篇稿子轉(zhuǎn)發(fā)到班級家長群里,又引發(fā)了家長們素質(zhì)教育與應(yīng)試教育的大討論。蔡靜在群里說:“我的迷思是,孩子們對課外平臺活動的熱情遠遠高于課堂本身。她們可以不寫語文作業(yè),卻愿意花時間做調(diào)研,整理資料,寫新聞稿,而且寫得很好。這是教育者的悲哀……”


第47期《附中人》發(fā)刊海報 

“素質(zhì)教育真的是一個特別惶恐而龐大的命題嗎?不見得?!惫駦樥J為,它不全然與學習和課堂本身是對立的,它也不會全然只與某些自覺性高、某些行有余力的同學有關(guān)。素質(zhì)教育從來不在于培養(yǎng),更多地只是激發(fā)。他在《附中人》編輯部里想實現(xiàn)的也是這種激發(fā),像種下一顆種子。其實,如果把《附中人》比作一個小世界的話,每一位成員在其中的生命都十分短暫,只有兩年不到。升入高三,就都要離開,整個團隊又得來一次徹底的換血,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而且,在這群中學生里,很多人以后未見得會從事編輯出版這一類工作。但他相信,他們在高中的某幾個月里,為了一本自己想做的最好的中學生雜志,因興趣而認真、因認真而專業(yè)的這個過程,會一直留在身上,成為比考試成績陪伴更久的印記。

文:賈冬婷


回應(yīng)1 舉報
贊1
收藏
8年前
生活不只是考卷、作業(yè)、標準答案與眼前茍且,還有常識、新知、故事、詩與遠方
發(fā)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