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物的學問:來自雙語娃的啟發(fā)

2017-4-1 16:21 原創(chuàng) · 圖片2

群群媽媽,坐標國內(nèi)。從女兒群群3個月起開始OPOL雙語養(yǎng)育。歡迎關(guān)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雙語養(yǎng)育修煉筆記(bilingualqunqun),這里只有我在實際養(yǎng)育過程中積累的真實感悟、方法、資源、反思以及為了更好踐行雙語養(yǎng)育積累的語言筆記。在獨自修煉的同時,也希望可以幫到你。

群群17個月了,從她一歲開始我對于怎么陪玩就不自信,一方面自己本身不大會玩,一方面擔心陪玩水平不行會錯過她的發(fā)育黃金時期。隊友見我間歇性焦躁不安,指了一條路:當你不知道該怎么做時,一要觀察她,二要看看書。

此話不假。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分、個性和興趣。同樣是15個月,小明偏愛搭積木(空間能力),可自家娃卻興趣不大,似乎更愛踢皮球(運動天分)。同樣是17個月,小強對數(shù)數(shù)字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記憶力或邏輯能力),可自家娃更愛握筆畫圈或吹喇叭(藝術(shù)天分)。多多觀察自己的孩子會得到很多靈感和啟示。

然而,雖然存在個體差異,但認知的基本范圍仍然存在。讓一歲的孩子認時鐘或聽成語故事TA肯定會很困惑。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發(fā)展自有它的規(guī)律,因此會有共性。靠譜的育兒書一定會對某一年齡階段的孩子愛做什么有所列舉,為家長提供有效大數(shù)據(jù)參考。

發(fā)現(xiàn)差異,遵循規(guī)律。大道至簡。育兒也理應如此。

根據(jù)育兒理論和我自己的觀察,一到兩歲的孩子對日常生活和日常事物的熱愛程度超乎大人想象,家庭就是最好的樂園,家人就是最好的玩伴。有多少孩子在家樂此不疲地倒騰垃圾桶,攔都攔不住地沖到廚房搗鼓鍋碗瓢盆?因為這符合這個年齡孩子的天性即發(fā)展規(guī)律。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引導,不僅解決了“玩什么”的問題,順帶連人格發(fā)育、安全教育、認知學習都一并完美解決了。

很多家庭基于各種考慮(主要是安全因素),不愿意讓太小的孩子接觸廚房,對此我完全理解,也可以開始簡單的不那么“接地氣”的玩具:簡單的拼圖、積木、鼓、車等等。

育兒從來都是一體化工程呀。雙語啟蒙如此,陪玩認物也是如此。  

承蒙雙語養(yǎng)育群里各位媽媽的厚愛,本文就根據(jù)其中兩位媽媽提出的問題,針對性地談談如何啟發(fā)一歲多的孩子英語認物。


群群目前17個月了,一歲后出現(xiàn)認物敏感,姑且叫做“認物敏感期”吧,例如問她xx在哪里會非常開心地去指認,注意力集中,專注時間也較長。親子共讀時也如此,把書里認識的物品認出來比講故事更感興趣,一些不那么明顯的物體也能找出來,比如停在窗簾上的小蝴蝶,或者池塘里的小青蛙。

由于對群群一直實行的是雙語養(yǎng)育,我自然承擔了全部的英文對話任務。關(guān)于陪娃認物這件事,我個人認為由三項基本原則必不可少:

盡量將孩子的認知范圍與現(xiàn)實世界對應起來,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認物為主。

總體來說,認物分兩個場景:一是在生活中認實物,二是在虛擬環(huán)境中認物(動畫片、繪本、圖片、標識等)。我認為對于一歲多的孩子來說,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認物是沒有意義的。除了動物以外,我基本不會引導她去認生活范圍以外的東西。例如和群群共讀I SPY(翻譯過來叫“視覺大發(fā)現(xiàn)”)時,只認現(xiàn)實生活中見得到的東西,像鐵塔、螺絲刀(screwdriver)、打字機(typewriter)之類的物品我基本視而不見~

因此,拓展生活范圍變成了一個基本前提。例如我會買一些動物公仔給群群,這樣她讀繪本時就能與生活中的玩具熊、玩具狗、玩具猴聯(lián)系起來。又比如我家沒有鋼琴,但墻上掛有一幅小女孩彈鋼琴的畫,算是有所“眼見”;群群也常聽I am a music man(歌里有句I play the piano),算是有所“耳聞”。去商場時,我便有意識地帶她到鋼琴早教中心看一眼真正的鋼琴以及其他人彈鋼琴,這樣她便知道,鋼琴是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不僅僅存在于圖畫和音樂中。我認為這樣的認知才是有益的。

認物與行為聯(lián)系起來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認物是一項機械行為,對孩子發(fā)展并無好處。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單純指認確實沒有意義,但如果跟生活中事物的用途或者使用行為聯(lián)系起來就不一樣了,尤其對于一歲多的孩子,這恰好符合他們現(xiàn)階段的發(fā)育需求。最重要的是,認物過程中多讓孩子參與。Benjamin Franklin不是說過嗎:

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may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

絕對是育兒經(jīng)典quote之一。

以認椅子為例,單純問一句Where is the chair略顯單薄,如果能始終想到involve your child辦法就會很多。例如,可以讓孩子把他喜愛的玩具放在椅子上,然后自問自答(假設(shè)孩子還不會說話)What is the bear sitting on? Oh, on the chair. 接著問Would you like to sit on the chair? OK, Mommy is putting you on the chair. 接下來還可以搞怪一點:Can Mommy join you on the chair? Ready or not, here I come! 這樣一來,簡單三句便完成了椅子認物。

如果孩子意猶未盡,可以再適當延展一些,后面有再談到。

總結(jié)一下,認物的關(guān)鍵是1. 搭建一個讓孩子參與的場景;2. 在場景中重復目標事物。雖然群群還不會說話,但基本上我每次都會問一句Can you say ‘chair’?不管她說不說chair我都會假裝她已回答,然后鼓勵她Good, this is a chair.

陌生事物轉(zhuǎn)化為熟悉事物

還是以與群群親子共讀I SPY為例,雖然書中有的物品在生活中很少見,但有些“若即若離”的事物可用轉(zhuǎn)化的方式陪她認知。例如,如果書里的“迷宮”是圓形,我會淡化“迷宮”屬性,而是問Can you show me a circle here?像“小丑”我則會“翻譯”成a funny boy,并不直接問她Where is the clown?因為maze和clown目前來說對她毫無意義,她能理解的概念是circle和person(boy/child)。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遇到新鮮事物,我也會從她熟悉的事物引導。例如在小區(qū)看到玩輪滑的小朋友頭戴頭盔,我會用群群熟悉的hat去解釋helmet:What are the kids wearing on their heads? Hats! But they are special hats. We call them  helmets. A helmet protects your head when you skate.

上面提到,如果孩子對某件事物很感興趣,有延展的必要,如何避免干巴巴地描述?緊緊圍繞認知的四個層次就好啦:what it is(是什么), what it is for(用途是什么), how it looks(長什么樣),how it works(怎么用),更大一些的孩子需要了解why it works this way,雙語養(yǎng)育尤其如此。

以Apple為例。What is it? An apple. What can we do with an apple? We eat it for food. What’s the color of the apple? Red. Does it have skins? Yes, look here. It has apple skins. Does it smell good? Very nice. Where is the apple? In the basket. 不得不承認英美在早期教育方面開發(fā)了太多的經(jīng)典,像Brain Quest之類的書籍很好地為不大會提問的家長提供了豐富的示范。

最后向大家推薦三本按分齡指導原則寫的育兒書,一本是《從出生到三歲:嬰幼兒能力發(fā)展與早期教育權(quán)威指南》(作者Burton L. White),一本是《你的一歲寶寶》(作者Louise Bates Ames),一本是《海蒂育兒大百科:1-3歲》(作者Heidi Murkoff )。相信很多育兒大V號也已經(jīng)推薦過啦,供大家參考。


回應 舉報
贊1
收藏4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