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夢魘后26歲美女作家林奕含在家輕生。童年陰影會陪伴一生嗎?

2017-5-7 21:38 轉(zhuǎn)載 · 圖片5

91年生,26歲的臺灣美女作家林奕含,因為一本取材于自己13歲時被補習(xí)老師誘奸真實經(jīng)歷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舉成名。

然而這本小說也成為了遺作——近日,作為人氣作家和新婚一年多人妻的她,居然上吊自殺了。

剛剛在飯桌上,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眿寢屧尞惖乜粗?,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彼肩饕粫r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為是還沒開學(xué)。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故事的主角房思琪出身于教育風(fēng)格保守的名門,從小喜歡文學(xué)。13歲時,被崇拜的語文補習(xí)老師以一對一改作文的名義誘騙。思琪無法接受,只好說服自己也愛上老師,讓一切合理化,開始和老師長期“交往”。

但是罪惡和自我懷疑折磨著她:酗咖啡,熬夜,長期嚴(yán)重失眠,睡到一半會尖叫哭醒,但只要老師一呼,還是會不由自己地赴約。

她曾跟家人暗示需要幫助,但媽媽說師生戀是女生自己發(fā)騷。后來,思琪開始拒絕,卻被老師用繩子綁起來強行,從此思琪發(fā)瘋。老師還把她的裸照寄去警告揭發(fā)他的其他被害女學(xué)生。其他幾個被害女生,結(jié)果也沒好到哪里去。

童年遭遇這種經(jīng)歷,林說:“一個人不再長大,一個人被自己的人生留在原地,一個人是自己的贗品”,“身在地獄,卻仍有希望。這希望就是死?!?/p>

一直掙扎到26歲,無數(shù)的治療和抗?fàn)師o果后,出身名門,容貌姣麗,教育和才學(xué)都讓無數(shù)女孩羨慕的“幸運兒”,居然輕生了。雖然在她的個人相冊上,你明明看到的是一個滿臉充滿陽光和對生命熱愛的花樣女孩。

根據(jù)臺灣媒體,林可能患重度抑郁癥,也可能是創(chuàng)傷后應(yīng)激障礙(PTSD)。

童年陰影真的會伴隨終身,揮之不去嗎?

研究顯示,童年陰影和成年后的社會、情緒、認知問題、身心不健康、多種疾病的出現(xiàn)有相關(guān)關(guān)系。用個好理解的詞:心靈殘缺、破碎。

——有些人會有受虐傾向,故意不吃東西不睡覺,喜歡饑餓感疲勞感,下意識把自己推向健康崩潰的邊緣,不時有自我毀滅的傾向。根源可能是父母只有在他們生病的時候才對他們態(tài)度好一些。

——有些人一副很不好惹的樣子,因為只有用這樣的自我保護機制才能感到安全。

——有些人在親密關(guān)系中顯得無比卑微,愛得特別用力,往往給對方很大的壓力而導(dǎo)致關(guān)系破裂;有些表現(xiàn)出“招渣男”體質(zhì),被虐待、劈腿都縱容原諒。

——有些人八面玲瓏,其實根本就不知道目的是什么,只是因為從小就只有不斷迎合別人才能生存。

——有些人看起來很多朋友,根本沒法自己呆上一小時,因為會立刻被孤獨感淹沒。

——有些人會愛上比自己大很多的人,因為沒法駕馭同齡人之間的對等的親密關(guān)系。

——有些人會戀物;有些會有異裝癖;有些喜歡裝扮成貓狗寵物;有些沒法拿筷子;

——有些人會很怕肢體接觸;有些人會十分渴望擁抱。

一位泌尿外科醫(yī)生寫到:

一個不到30的姑娘一緊張就尿失禁。做了尿常規(guī)、泌尿生殖系統(tǒng)B超、殘余尿、尿動力學(xué)檢查、腰骶椎磁共振等等檢查,結(jié)果“未見異?!?。第三次門診她才突然開口說:“小的時候,不到10歲,有一個叔叔……接觸過我下面……好像是從那以后就開始失禁了...” 她沒忍住,開始淚奔...

一位中學(xué)老師寫到:

很多人都懷疑我是個摳腳大漢偽裝的女人,因為我整個人都像一塊硬邦邦的石頭。可是在我小時候我明明是會哭的。但是我哭,往往得的不到我想要的。

在我父母眼里,哭是無能懦弱,無理取鬧,輕則會招來謾罵,重則會招來痛打。慢慢地,我再也不會哭了。后來我到千里之外求學(xué)生活,十幾年里都是獨居,有一次我媽來我家,她忽然趴在我身上,我竟然條件反射似的跳開了,我已經(jīng)不習(xí)慣和任何人親近!

一個不會哭,不會擁抱的女人她曾經(jīng)是一個愛哭,想被人擁入懷里的女孩。只是那個女孩被拒絕得多了。

一個強迫性進食者寫到:

只要桌上還有菜,我會全部吃干凈。哪怕已經(jīng)很撐了,依然會忍不住塞進嘴里。我在吃飯從來都不挑剔。燒焦的肉,我能全部吃完;燒糊的粥,我能全部喝下;白水煮面,拌點醬油就吃;剩下的青菜,一鍋燴了。

初中的時候,有一天早上,媽媽端了一杯開水,拿出小孩拳頭那么大小的隔夜饅頭,說:家里太緊張了,湊合吃吧。而她自己什么都沒吃。

真正的饑餓,是不知道明天的食物在哪里。

一個女格斗愛好者寫到:

我二十多歲,女,一米七,體重70kg,非常強壯,有倒三角,熱衷健身房鍛煉,對搏擊和格斗十分熱愛。專業(yè)是醫(yī)學(xué),對解剖人體有執(zhí)念。我現(xiàn)在精神穩(wěn)定,情緒平和,但是對暴力和絕對力量十分癡迷。

我爹是個家暴狂,我媽是個虐童狂。就是說:我爸喜歡打我媽,我媽喜歡打我?,F(xiàn)在的我,誰對我暴力我一定打回去,嚴(yán)重的我要殺了他。

因為基因的不同,有些人會更脆弱,造成了相似的童年處境下,心理影響卻有很不同。

童年陰影的”臨床用詞是“童年逆境體驗”(Childhood Adverse Experiences 簡稱ACEs)。當(dāng)它對未成年人造成的心靈創(chuàng)傷超過了一個可承受閾值,導(dǎo)致了長期心理影響的,才叫“童年逆境體驗”。像上面案例中,用各種常人無法理解的心理和行為模式影響生活,尤其是親密關(guān)系:就是說,這些人對維持正?;橐龊陀H子關(guān)系會遇到很多障礙。

最常見的“童年逆境體驗”來自以下十個體驗:

家庭成員的肢體暴力/虐待:持續(xù)性的家暴,或非常嚴(yán)重的偶然事件。

家庭成員的情感暴力/虐待:如辱罵、蔑視、威脅。

男性成員對母親的暴力/虐待,即使孩子不是暴力的直接目標(biāo)。

遭受來自成年人或年齡大于5歲的未成年人的性侵害。

家人的情感忽視,例如家人間彼此不親密,感覺不被愛,不受重視,不被欣賞。有時候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和表達風(fēng)格,讓孩子無法主觀意識,例如很多虎爸狼媽教育(不久前爆火的董卿事件)。

家庭成員有嚴(yán)重精神障礙:如患有嚴(yán)重抑郁癥、有自殺傾向等。

家庭成員入獄或監(jiān)禁。

家庭成員酗酒、賭博或吸毒。

家庭極度貧困,吃不飽穿不暖、缺醫(yī)少藥,缺乏基本生存必須品。

父母分居或離異(但很多時候離異仍然是比勉強維持婚姻更優(yōu)的選項)。

另外還有戰(zhàn)爭流亡,童年時長期不斷遷居或?qū)W校霸凌等小概率事件等。

父母,無論是被客觀窘?jīng)r所迫,還是個人病理、心理、人格問題,又或者是育兒知識、心理知識的缺乏。。。作為未成年人的主要責(zé)任人——他們絕對是責(zé)無旁貸的。

自殺的美女作家和尿失禁的女孩,父母沒給予盡早的性自我保護教育和事后的支持。之前我關(guān)于性教育的文章,看到一些這樣的留言:“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我還是寧愿孩子到了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年齡,才跟她進行適當(dāng)?shù)闹v解”。我國女孩性侵害概率是7%-12%,我不知道這種留言應(yīng)該叫無知還是不負責(zé),不過誰家的娃誰操心不是嗎?

無法和人親近的女老師,父母給她展示了錯誤的親密關(guān)系模式;強迫進食者是家庭極度貧困的受害者;女格斗愛好者則是雙重家暴的受害人。更別提那些吸毒酗酒,入獄,有精神障礙的人。。。

做父母是需要資格的,但有太多人僅僅因為有生育能力,就不小心成為了父母,但同時,他們不僅是責(zé)任人,自己又是受害者。

人無法選擇父母,很多人都有一部血淋淋的成長史,很多時候我們都遺忘了曾經(jīng)的很多我們不愿意面對的經(jīng)歷,遺忘中形成了潛意識的創(chuàng)傷性情結(jié),不自覺中形成我們的人格,又作用在我們對身邊一人一事一物的條件反射上。

即使如此,即使有過再慘痛的經(jīng)歷,只要深信不疑地去抗?fàn)?,依然是可以被治愈的——人的前半生雖然不能改變,但人可以創(chuàng)造自己后面的人生。

林奕含以這本充滿控訴的書來表達了抗?fàn)?。除了那個禽獸,她還控訴了父母的缺位和臺灣高壓的應(yīng)試教育和升學(xué)主義。本書像韓國的《熔爐》一樣引起了大面積的社會討論,教育部動蕩,涉案老師有望被治罪。林用自己的行動推動了內(nèi)心的愿望:“不要再出現(xiàn)一個房思琪”。

很可惜,對于她自己的珍貴的人生,這本書并沒有起什么作用。林也表示,之所以寫,不是為了升華,救贖,凈化或拯救,而是因為她唯一的技能就是寫。

另一個作家做到了,他就是《魔戒》《霍比特人》的作者托爾金。他童年不幸,四歲時父親客死他鄉(xiāng),十二歲時母親離世,由神父養(yǎng)大。一戰(zhàn),托爾金和牛津的三位好友組成的四人小詩社“T.C.B.S”參加了索姆河會戰(zhàn)。唯一生還者托爾金在《魔戒》前言寫下了無比凄涼的一句話:“除了我,朋友們都死了……”

創(chuàng)傷后應(yīng)激障礙(PTSD)以及各種各樣的成癮問題在戰(zhàn)后一直折磨著托爾金,但他選擇用寫作來排解苦悶,他用文字構(gòu)建出一個龐大的中土世界來讓人類更好地理解戰(zhàn)爭、人性、失去與成長。

小說是托爾金自我療傷的副產(chǎn)品,讓他重獲新生:他生前為牛津教授,受封為大英勛爵,牛津大學(xué)文學(xué)榮譽博士,位列最偉大英國作家第6,《福布斯》收入最高的已故名人第5。育有三子,家庭和睦幸福,以81歲高齡離世,和愛妻葬在一起。

人只要還在生存、就存在著無數(shù)的覺醒和成長機會,當(dāng)心靈感受到痛苦,那就是成長的信號。每一個情緒都是有意義的。人生會遇到無數(shù)的轉(zhuǎn)折點,這些都是成長和覺醒的契機。

這種契機來的時機會有所不同,有些人很早就遭遇到了,有些人很晚才來到,需要一些心靈的觸動。它可能是父母的雙亡,可能是一次瀕臨死亡的重病,可能是某本書,可能是某句話,可能是宗教,可能是車禍,可能是頓悟,而且不止一次,會不斷的出現(xiàn)。

這些契機提醒人們不要再停留在膚淺的生活方式中,而是去尋找真正的人生意義。

只要有意愿深入探索、體驗、升華那些曾經(jīng)讓自己痛苦的經(jīng)驗,那么他們將有機會找到深藏在人性最黑暗體驗中的秘密金花。

這絕不會是一段容易的旅程,也沒有人可以為旅程的終點保證,雖然林奕含失敗了,但確實有人從黑暗中涅槃而出——成為浴火重生的“鳳凰”。

對于孩子,我們能做的,當(dāng)然就是增加自己的知識和責(zé)任感,阻止不幸發(fā)生。

來源:英華蘭DrBing


回應(yīng) 舉報
收藏3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