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具有神奇力量的詞,讓孩子坦然面對挫折,不再怕輸!

2018-8-1 21:30 轉載 · 圖片2

文/千尋麻麻

1.

前幾天,我?guī)とH私塾上外教課,有媽媽帶著一個四歲左右的小男孩來試課,他們是第一次來,男孩對新環(huán)境不適應,好說歹說,就是不愿意跟外教進教室。

男孩媽媽有點急了,“你不是在家上過外教的在線課嘛,有什么好怕的,就是跟老師一起玩游戲……”可男孩被他媽媽加油鼓勁的口號弄得更焦躁了,哭鬧著要回家。

除了安慰一下小男孩,我不好多說什么。只是忍不住在心里想,換成我,我會怎么做呢?

我應該會去跟老師溝通吧,希望他們多給孩子一點時間,然后,我會帶孩子在新環(huán)境里到處走走,玩些小游戲,讓他放松下來。再帶他看看別人上課的狀態(tài),讓他了解課堂中會做些什么……總之,我會努力做點什么,讓孩子留下來。  

因為我知道,如果什么都沒做,就這么回了家,孩子會在心里對自己說:“我就是個沒用的膽小鬼!”

小孩子就是這么容易受挫,比你想象的容易一百倍,你永遠沒法用一個成人的認知去判斷孩子的受挫程度。

當你站在小孩的角度,就會發(fā)現(xiàn),在他們普普通通的一天中,光自然挫折都已經滿屏。那些做不好的手工和搭不好的積木,想進又沒敢進的教室……我們眼里無足輕重的小事,全都是孩子的大事!

2.

當被忽略的挫敗積累到十次、二十次乃至更多時,會發(fā)生什么呢?

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的回答是:“不用多,十次挫敗就足以讓一個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曾做過一個經典實驗。

他讓研究人員把小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小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

多次實驗后,蜂音器再響起時,不再給電擊,籠門也打開了。但這時候,人們發(fā)現(xiàn),小狗不但不逃,而且,在沒有電擊的情況下就倒地呻吟了。

本可以主動尋求改變,卻絕望地默默承受,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后來,塞利格曼又以人為受試者,做了類似的實驗。

他讓人聽噪音,并且無論如何不能使噪音停止。再給出一個名叫“手指穿梭箱”的道具,在這個道具里,受試者只需把手指移動到另一側,就可以讓噪音停止。

結果,之前實驗中無論如何都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他們任憑刺耳的噪音響下去,也沒有挪動手指。

事實證明,即便是智慧的人類,多次挫敗也一樣會導致習得性無助。而習得性無助,就是悲觀性格的源頭。

3. 
 

這就是我執(zhí)意要在孩子遭遇挫敗時做點什么的原因。

很多人說“挫敗能讓孩子成長”,實際上這是一句掐頭去尾的話,它沒有給前提,就給出了結論,真相是挫敗并不一定帶來成長,如果我們什么都沒做,沒有給孩子任何引導和幫助,挫敗只是挫敗而已。

到底是帶來成長,還是習得性無助,這中間一步之遙,是家長做與不做的態(tài)度,在決定它的走向。

那么,我們能做點什么呢?

習得性無助,最大的特點是“永久性”,覺得怎樣都改變不了命運,挫敗是永久的。

而樂觀的,有成長性的人,他們對挫敗的看法是“當下性”的,認為這不過是當下的狀況,只是現(xiàn)在還沒處理好,總歸會改變。

對,改變,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個具有神奇力量的詞傳遞給孩子。讓它內化到孩子心里,再遭遇挫敗時,能自我開解:沒什么好擔心的,這只是當前的狀況,一切都可以改變。

記得上學期某天,老師跟我說,感覺千尋這段時間課堂積極性沒以前那么高了。我回看了一下她那段時間的課堂視頻,發(fā)現(xiàn)的確是,其它小朋友忙著搶答,她一個人若有所思地坐著,不知道在想什么。

我旁敲側擊問她為什么,她回答說:“反正舉了手,老師也不喊我,我才懶得舉手呢?!?/p>

換以前,我會覺得這小朋友太玻璃心吧,然后,言之鑿鑿地教育一番:“這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老師一次兩次沒看見你很正常,你要是每次都舉手,總會輪到的嘛……”吧啦吧啦一堆后,以為她get到了,會自我調節(jié)自我成長。

現(xiàn)在的我,已有了吃虧的覺悟(之前用無謂地態(tài)度對待她的挫敗,結果人家愈挫愈折......)。

我認真觀察,發(fā)現(xiàn)是因為她們班轉來幾個表現(xiàn)力特強的小朋友,舉手都是整個人站起來的那種,千尋還是嚴格遵循標準舉手法,自然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估計幾次默默舉手后,老師沒注意到她,就有點兒挫敗。

我想我有必要幫她重新認知挫折。

“媽媽覺得這只是一個暫時的狀況,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吧……不如這樣,媽媽負責去跟老師說說,提醒一下老師注意到這個問題,你呢,負責堅持你原來的舉手方式,我們一起來試試,看會不會有改變,好不好?”

她答應了。

之后,我真的有去跟老師溝通。老師很通情達理,表示之前還真忽略了這個舉手問題,以后還是會規(guī)范舉手標準,給更多小朋友展示機會。

又過了一段時間,某天,千尋回家,突然很高興地跟我說:“媽媽,今天我舉手有被叫到哦!”

我也好開心,因為看到有種力量又回到了她身上。

做點什么,讓孩子看到你為他做出的努力,感受到你在這件事上面的態(tài)度,不是對他的失望,不是把他一個人丟在挫敗感包圍的海洋里仍由他折騰,而是我們一起努力去改變。

生活中,我也好像常常會用到“改變”這個詞。

孩子做手工,因為一個地方做不好,就大哭著說:“我不要做了,我做不來!”孩子寫字寫不好,使勁用橡皮擦啊擦,把紙都擦破了,倔強地淚水在眼睛里打轉:“媽媽,我寫不好?!?/p>

這樣的場景相信你也不會陌生,小小的挫敗,想做好又因為能力有限做不好的無力感,充斥著孩子的日常。

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對千尋說:“你只是現(xiàn)在做不到,會改變的……你只是現(xiàn)在寫不好,多練習幾次就會有改變……”我想,“改變”這個詞已經刻在她心里了。

如今,她遇到挫折,終于有了一套自己的解釋系統(tǒng)。上周末千尋開始學滑冰,摔倒了好幾次,換以前還不得急到跳,現(xiàn)在已經不用我安慰了,自個就安慰起了自個:“媽媽,我只是現(xiàn)在會摔倒,多練幾次就能改變,對不對?”我說:“是啊,親愛滴,這不過是一個有點兒慢的過程?!?/p>

想想,又有誰是天生就具備了強大的內心,沒有敏感,沒有膽怯和恐懼呢?

成長,本來就是一個從弱小到強大,緩慢改變的過程。

其實,給孩子講這個詞的時候,我也在潛移默化改變自己對挫敗的看法。以前覺得生活好難啊,每天一睜開眼,就有那么多問題要解決。客戶的新要求,工作的瓶頸,孩子又發(fā)燒了,父母身體不太好還得再做次體檢……

現(xiàn)在,我總是對自己說,一切都會改變的。

慢慢地,一切也真的變好起來。

前幾天,還有媽媽問我:“你是怎么保持好脾氣的,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一副淡定樣兒……”我心想,哪有什么好脾氣啊,我不過是相信了“改變的力量”,就比別人多了幾分堅持。

劃重點

1、不用多,十次挫敗,就足以讓一個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

2、挫敗帶來成長,還是習得性無助,這中間一步之遙。是家長做與不做的態(tài)度,決定著它的走向。

3、 相信“改變的力量”,就會比別人多幾分堅持。

轉載自: 東西兒童教育

微信號eastwest_edu


回應3 舉報
贊17
收藏54
6年前
這些問題我家也有,我的耐心還是有些欠缺
6年前
寫的太好了!滿滿正能量!學習了!
5年前
很好的文章,我得重視起來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