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男孩堅持每天拍球200下,刮風下雨無阻......有這股毅力,不僅身體強壯,英語也超棒

2021-3-17 17:43 原創(chuàng) · 圖片6

本文首發(fā)于公號:嬰幼兒英語啟蒙,專注高質(zhì)量家庭親子英文啟蒙,秉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英語啟蒙導師”理念,以獨創(chuàng)的高質(zhì)量英語生活情景輸入法,讓寶寶從小自然習得英文!

圖片

 文:南瓜媽媽,南瓜4歲

南瓜剛上小班時,老師說到了中班后會有籃球課。在家可以多練習練習拍球。

于是,每天放學回家,我便要求他拍球,從10下、20下、50下,然后慢慢加到100下,再加到200下,最后到400下。

剛開始的時候他拍不起球,felt frustrated.我就鼓勵他:

“ It’s impossible to live without failing at something. You need to hold on. ”

“Trust yourself. You will succeed”,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 

“Mummy knows that you feel upset, but if you don’t try, then you fail by default”.

圖片

慢慢的連拍1-2下,再到連拍5-6下...直到后面能連拍100多下。這其中,南瓜遇到的問題都被我一一化解:

1)不想練,因為覺得很boring

方法:花式練球:左右手輪流拍球;和媽媽比賽;定時拍球;設計拍球記錄海報。

2)不想練,因為很累

明確每日目標,比如每天需完成400下,若是今天只拍200下,明天則要拍600下。然后南瓜果斷選擇今天拍400,明天拍400。有時候他甚至會選擇今天拍800,明天休息。

圖片

3)不想練,因為媽媽要他拍太多下了

南瓜有時候為了不想拍球會找各種“借口”。他提出問題,我們會一起討論,尋找解決方案。

對于他的“抗議”,我后來咨詢籃球教練每天400下對4歲的孩子,強度合適么?教練說:“有點多了,200下就好了”,于是,我把教練的建議告訴南瓜,可把他開心壞了。

我趁機告訴他:“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are very important in life. 就像這次,你若不說,媽媽就沒意識到讓你拍400下籃球有些多了。你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問題,During this process,we will acquire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圖片

他經(jīng)常會問:“媽媽,為什么我要拍球???!”我便利用教案里的好句子換著花樣告訴他:

“ Playing basketball enhances your immune system”;

“Playing basketball regularly helps people maintain a healthy weight”; 

“ Inactive people are rarely healthy“

“You should spend more time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同時,還結合繪本RAZ分級閱讀,Leveled Book . F —— Why Exercise?

圖片

告訴南瓜“Playing basketball can be fun.”

然后和他一起回憶在練球過程中那些好玩的事,比如南瓜會說他很喜歡教練拍著球扮演鯊魚,他們拍著球扮演小魚,教練來抓他們。

我說: “這會讓你很開心么?” 南瓜: “ 當然呀.Playing basketball makes me happy. I made lots of friends.” 

我說: “沒錯,不僅如此,Playing basketball makes you strong,induces quality sleep at night.晚上你也會睡的很好啦?!?/span>

圖片

上中班以后,因為南瓜打籃球表現(xiàn)突出,經(jīng)常受到老師贊揚,這大大提高了他對籃球的興趣。我借機表揚他“You can use your passion to make a difference.” 

后來,我意識到他需要接受更專業(yè)的籃球訓練,所以給他報了專業(yè)的少兒籃球培訓班,一直堅持著。當他遇到瓶頸的時候就用這些句子,靜下心來和孩子聊聊,Learning basketball takes 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

然后一起做點開心的事情,調(diào)節(jié)好心情,繼續(xù)前行。


閱讀原文 回應 舉報
收藏3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