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對原生家庭理論扔幾個炸彈

2018-4-26 22:47 轉(zhuǎn)載 · 圖片4

這篇文章,我要對流行的原生家庭理論丟三個炸彈。

原本是借著武志紅老師說起的。因為在《奇葩大會》上,武老師分享了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再次引發(fā)了對原生家庭這個話題的熱議。但寫成文章以后,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爭論的焦點在于武志紅老師并不是那個意思或你在曲解武老師的理論,還有人說你是為了蹭武老師的熱度。這些爭論就沒有必要了。因為我針對的,并非武志紅老師對原生家庭的看法,而是流行在一部分人頭腦中對原生家庭理論的誤解,概括如下:

成年人的很多心理問題,來自于原生家庭(父母)對我的方式。

父母那樣對我,因為他們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屬于深層烙印,很難擺脫。即使我們覺察到原生家庭的傷害,也只能在下一代身上避免(我們這一代只能犧牲掉)。

或者,通過長時間的心理咨詢或修行,可以一點點拔除掉這些影響。

有一些觀點可能還會有偏激的引申,比如父母皆禍害之類。本文針對的就是這些觀點,而不是武老師。有些觀點武老師可能也是反對的。

如果你對上述觀點基本認同,那就要做好準備了,因為接下來拋出的炸彈,可能會讓你相當(dāng)不舒服,甚至?xí)屇阌X得被看輕甚至否定。我要預(yù)先對你道歉。這不是挑釁,只是想在你的認識之外,炸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它們不好接受,但我相信遲早會有幫助。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被誤解得太多了。

▍炸彈之一:認識到自己被原生家庭“傷害”的人,其實已經(jīng)好了。

我有一個魔術(shù),專治那些抱怨被原生家庭“傷害”的人。我只要聊一分鐘,就能治好原生家庭帶來的病。不信?請看我的表演:

來訪者說:我爸媽老打擊我,讓我特別缺乏自信。

我說:你說缺乏自信,是什么意思?

他說:就是老覺得自己不夠好。

我問:你覺得自己不夠好,但實際上呢?

他搓搓手:實際上還不錯。

我說:是不是可以這么理解?你說的缺乏自信,是說你的實際情況往往比你以為的好一些?你以為自己不好,但實際上你知道自己還不錯。

他點頭,嗯嗯嗯。過了一會兒發(fā)現(xiàn)不對勁了:

哎?怎么按照你的說法,我其實挺自信的?

真實的咨詢中不會直接這么對話。因為一般都會讓人不大舒服(就像你現(xiàn)在感覺到的那樣),除非是內(nèi)心很強大的來訪者。那個不舒服的點在于,一個人從小被父母打擊,必定是非常痛苦的回憶,那些難以釋懷的怨恨,會讓人恨不得用“我這一輩子都被毀掉了”來回敬,來證明父母“罪行”的嚴重。這時候證明這個人自信還在,無異于是在幫兇手辯護:你看!受害者并沒有受傷!

我無意為父母辯護。當(dāng)年的錯,犯下了就是犯下了,受傷就是受傷。我想說的僅僅是,一個人發(fā)現(xiàn)自己“有問題”和不知道自己“有問題”,兩種情況處于完全不同的階段。這方面,高曉松在評論武老師的演講時,有過一句精準的評論:病的時候,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病。等病好了,才知道自己曾經(jīng)病過。換言之,抱怨原生家庭的,都是病好了的。

乍一看,的確像是武志紅老師說的詭辯,但它背后隱藏著復(fù)雜的邏輯,涉及到哲學(xué)中的邏輯層級論。我們再換個例子,解說得詳細一些:

一個人抱怨她的原生家庭:從小,我媽媽就很焦慮我得什么病,動不動就帶我上醫(yī)院看病。受她的影響,我現(xiàn)在也對健康問題過度焦慮。

這里命名了一種病,叫做“過度焦慮”。這個命名在邏輯上有兩個層級,一是過度焦慮作為一種診斷標簽本身,二是過度焦慮的內(nèi)涵,即當(dāng)事人當(dāng)真無法判斷風(fēng)險,為了一些不知道有多大概率發(fā)生的壞事而不安。兩者的關(guān)系,就像地圖與真實的領(lǐng)土,菜單上的菜名與熱氣騰騰的菜肴。

一旦區(qū)分出兩個不同的層級,魔術(shù)就發(fā)生了。

我問她:你說過度焦慮,是什么意思?

她說:就比如說這幾天吧,我咽唾沫的時候,感到嗓子有一點疼,我就老胡思亂想,擔(dān)心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越想,就擔(dān)心得越厲害。

這是引導(dǎo)她在第一個層級上,描述過度焦慮的性狀。

我再問:那你要去醫(yī)院看看嗎?

她愣了一下:干嘛去醫(yī)院?我知道沒病啊。

她相信自己是多慮,這是在第一個層級上,論證過度焦慮的成立。而我利用這句話,跳到第二層級上,接入過度焦慮的內(nèi)涵。

我說:??!你知道沒??!那你擔(dān)心什么?

她:……

看,這就是魔術(shù)的訣竅。她需要證明自己是多慮了,才能在第一層級上讓過度焦慮成立。而證明自己是多慮的這個動作,恰好在第二層級上終結(jié)了過度焦慮。為了證明自己有病,她必須先治好自己的病。

這么看來,根本不用治病!只要說出得的是什么病,病就好了!

我沒有在開玩笑。這種看似悖論的對話,用到的是現(xiàn)代家庭治療的理論中處于核心位置的理論,對疾病的認識論(epistemology)。能說出“原生家庭導(dǎo)致我現(xiàn)在XXX”的人,認識到所謂XXX的存在,等于已經(jīng)擺脫了原生家庭的視角??吹郊词歉淖?。產(chǎn)生不一樣的認識,就打破了病理性的認知框架。

這并不是說,原生家庭對人沒有影響。原生家庭是可能摧毀一個人的自信。但真正缺乏自信的人會是什么樣?他們并不抱怨原生家庭,因為認識不到那里,他們只會說:我沒有不自信的問題——我是客觀上一無是處!

同樣,真正過度焦慮身體健康的人,絕不會認識到自己過度焦慮,只會認定自己的焦慮是適度的。身體就是有病,就該馬上去醫(yī)院?。?/p>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人承認原生家庭的影響,這個認識的轉(zhuǎn)變意義非凡。說得簡單一點,從“所有人不都是這樣嗎?”到“我靠,原來我是受到原生家庭影響才這樣的,這是我的問題”,這一變化在心理治療中占據(jù)了決定性的作用。而所有對原生家庭的批判,一旦發(fā)生,就代表這一變化已經(jīng)完成。

但是在情感上,對原生家庭的批判這時候才剛剛開始,怨恨、憤怒、委屈等情緒正在噴涌而出……還需要很長很長時間才能化解,這造成了很多人在情感上無法接受:我才剛意識到他們傷害了我,你就說我已經(jīng)好了!

情感上難以接受,但事實就是這樣。

武老師認為這是詭辯。光是看到自己有病,怎么會等于病就好了呢?但是在認識論的語境里,邏輯就是如此:認識到有問題,等于打破了認識。

這是第一個炸彈。不服來辯。(果然,來辯的人很多……)

很多讀者質(zhì)疑:難道我說出我得了抑郁癥,抑郁癥就會好嗎?

那倒不會。抑郁癥并非一個單獨的問題,它是一組癥狀的集合,包含了很多復(fù)雜性,值得專門寫篇文章。有一些部分可以通過自我覺察而獲益。至少,一個人承認自己有抑郁癥,對自己的認識就會發(fā)生一些改變。

有人說:那又怎樣?認識改變了,行為沒有改變。就像我父母總是吵架,我能認識到這對我的影響,但我還是忍不住跟我的伴侶吵架啊!

好,這個問題,就涉及到另一個哲學(xué)觀念,人是否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

有人從原生家庭的理論推導(dǎo)出——不大自由。因為已經(jīng)被原生家庭限定了。他以前受到過父母的影響,所以現(xiàn)在他不可避免地,會跟伴侶吵架(哪怕他明明不想吵架)。而我認為,人是可以選擇的。不管遇到什么情形,都可以選擇吵,也可以選擇不吵,他有行為的自主性,除非他意識不到自己還有選擇。換言之,一個人意識到自己,比如有不安全感的時候就會吵架(這就是前面說的,認識到問題存在),同時他還保留了這個習(xí)慣,我會認為他是有意如此。

本質(zhì)上,這也是一種認識論的差別。一個人為什么做出某種行為?可以認為是被之前發(fā)生的事決定了(至少是牽絆了),這叫因果論,是 20 世紀心理學(xué)的主流;也可以認為,它與前面的事無關(guān),只是這個人這一刻自由意志的體現(xiàn)。后面這種認識,是目的論的根基,熟悉我的讀者應(yīng)該很了解了。

因果論指向過去,目的論面向未來。

換成目的論視角,再看這個問題:認識改變了,行為沒有改變,我還是會忍不住跟伴侶吵架,就會覺得很好理解。也不只是這一個問題。無數(shù)人會說:

我知道自己沒那么差,但我就是不自信!我知道沒生病,但我還是焦慮!我相信伴侶愛我,但我還是有不安全感!我看到了問題,但它并沒有好!

這不是原生家庭帶給我一生的烙印嗎?

不,存在另一種解釋方式。這是我要拋出的第二個炸彈。

▍炸彈之二:被原生家庭“烙印”的感覺,可能是大腦在騙你。

一個人,明明知道自己不差,卻一口咬定自己不自信;或者明知道身體沒病沒災(zāi),卻仍然忍不住胡思亂想,原因只有一個:他們需要制造出這樣的假象。大腦可以建構(gòu)出不存在的東西。假如大腦希望讓自己相信,自己具有一些叫做不自信、焦慮、缺乏安全感之類的特質(zhì),它可以毫不費力地建構(gòu)出這些東西,自己無法辨別真假,還能輕輕松松甩鍋給原生家庭。

可是好端端地,大腦干嘛要騙人呢?

按照目的論的解釋,因為這是有好處的。

有一個畫面可以幫助理解這一點:2010 年上海世博會,那些排長隊的熱門場館門口,搖著輪椅的殘疾人可以走綠色通道,不必排隊。而在世博園的出口,我看到很多“殘疾人”站起身,收起輪椅,大搖大擺地離開……

我們想象一下,一個明知道自己優(yōu)秀的人,卻一口一個不自信,不就像一個兩腿健全的人,卻一直用輪椅行走嗎?倒不是說他存心騙人,他可能也在騙自己。他那么做看似給自己增添了很多麻煩,但也有好處。比如可以另辟蹊徑,比如少承擔(dān)一些責(zé)任,又比如這樣一來,得到了更多關(guān)心和照顧。

可不可以起身離開輪椅呢?隨時可以。但起身之后,他就會面臨新的處境,他和別人的關(guān)系會產(chǎn)生變化,這里有很多新的風(fēng)險和挑戰(zhàn)。他不一定做好了準備。就像一個人隨時都可以承認:我知道自己還不錯,只是常常忍不住把自己想得很糟糕。但是一旦這么說了以后,要如何作為一個還不錯的人,去和別人相處呢?那可是一個全新的、不一樣的世界,他做好準備了嗎?

這告訴我們,為什么原生家庭會給人那么深重的烙印感?甚至?xí)屓艘簧茧y以擺脫?不是因為什么魔咒——并不存在那樣的魔咒。而是因為,一些人已經(jīng)習(xí)慣了坐輪椅的便利,就不太想嘗試一種新的行走方式了。

這個炸彈,在武老師的微博下面,也炸起了不少反響。很多人很憤怒。這也難怪,這種說法不但缺乏同情心,而且有一點惡意揣度:你明明沒病,還裝病,就為了得到好處。所以目的論的傳播,常常會被人群起而攻之。(可以說是一種絕對不會紅的心理學(xué)了。)

即使是我,也覺得目的論有時過于地不近人情。如果是面對面,一個陌生人向我求助時,我也很難開口說“你保留這個問題,是為了什么好處”這樣的話,多半還是說“唉,你經(jīng)歷了這么多不幸,生活真是很不公平啊”,好歹覺得自己還在說人話。但我發(fā)現(xiàn),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對一個關(guān)系足夠親近,或者自我足夠強大的人來說,目的論的思考方式——如果不引起反感的話——對他有更大的幫助。所以在文章當(dāng)中,我想給它一次機會,希望至少對一部分人有用。

這個幫助體現(xiàn)在哪里?既然一切都是你的選擇,既然原生家庭沒有給你打上烙印,也就意味著你立刻,當(dāng)下,隨時隨地,什么治療都不用,就可以改變。只要一轉(zhuǎn)念,就可以做出跟過去不一樣的,從未嘗試過的選擇。

其實,第三個炸彈,已經(jīng)不知不覺拋出來了。

▍炸彈之三:你隨時都可以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只要做好準備。

很多人一直渴望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不過,他們聽到這個說法,第一反應(yīng)不是振奮,而是不爽。我替你說出這背后的想法吧:怎么可能那么簡單?都是紙上談兵,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們經(jīng)歷過的痛苦,你懂個屁!你說的只是對正常人而言,但我是病人……

是的,我自己第一次看到這種說法時,也感到憤怒和不可思議:你把改變說得那么輕松也就算了,還說這一切都是因為我沒做好準備?

怎么可能有那么輕松的改變啊!

但我們不妨做一個思想實驗:假如有一種魔法,把改變變得很輕松呢?

假如有一個神奇的按鈕,按下去,原生家庭帶給你一切負面的影響,都可以立刻解除,你會立刻變成理想的狀態(tài)!——要按這個按鈕嗎?

你會毫不猶豫地就按下去?好!

這個思想實驗,來自于焦點解決咨詢中的一個重要技術(shù),叫奇跡提問。這是一種解構(gòu)性的思考,跟前面的魔術(shù)有異曲同工之妙。它繞開問題在第一層級上的建構(gòu),跳入到第二層級上的現(xiàn)實互動。我們看看會怎么樣。

假設(shè)一下,你現(xiàn)在就是一個新的人!你自信、樂觀、積極、穩(wěn)定,相信這個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陰霾從此與你絕緣。這樣的你,別人會如何期待?你跟他們的關(guān)系會怎樣改變?會有不一樣的人生目標嗎?選擇哪些,放棄哪些呢?承擔(dān)哪些風(fēng)險?擔(dān)負哪些責(zé)任?在生活中又會遇到什么新的挑戰(zhàn)?

會不會有那么一刻,你對自己說:其實,原來那樣也挺好……

偶爾也想回到熟悉的狀態(tài)里,喘一口氣。

甚至你會想:這個按鈕能反復(fù)使用就好了,有時變回去,有時變回來。

舉一個真實的例子吧:一個反復(fù)抑郁發(fā)作的女大學(xué)生,每一次都要靠男朋友的支持度過難關(guān)。在被問到如果有一個按鈕可以把抑郁癥治好,你按不按的時候,她回答按,但是不想承認自己按過,因為男朋友早就想離開我了,只是擔(dān)心沒人照顧我的病。要是他發(fā)現(xiàn)我病好了,他就走了。

這個思想實驗,就是為了讓你看到,哪怕改變在第一層級上輕松易行,哪怕原生家庭的烙印可以無影無蹤,一個人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在現(xiàn)實的人際關(guān)系中,他仍然有可能回到老路——讓改變重新變得很難。

有人說,就算這樣,那也不能證明:這些問題跟原生家庭無關(guān)。我同意。但它至少補充了一種可能性:無論是不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它們在現(xiàn)實中還會有維持下去的動力??瓷先ビ悬c泄氣,但它指出了另一種改變的方向:從現(xiàn)實入手!做一回這樣的思想實驗,你就會發(fā)現(xiàn):改變很難,困難的不只是改變本身,也包括改變之后,如何面對在生活和關(guān)系中的重大調(diào)整。

我要講的東西,差不多就講完了。

可能只有非常有耐性的人,才會讀到這里吧。最后再回應(yīng)一下讀者的指責(zé)。我看到上一版文章發(fā)出后,很多人很生氣。但他們表達的不是生氣,而是說這些說法是胡扯、毫無道理,即使看起來有道理,那也是胡扯的。

他們這樣說也對。我承認這些說法不是真相,不是唯一的真相。我用的理論來自后現(xiàn)代哲學(xué),跟主流心理學(xué)最大的差別在于,它認為真相都是建構(gòu)出來的。三個炸彈也好,邏輯層級也好,目的論也好,都是我們頭腦中主觀建構(gòu)的產(chǎn)物。而那些原生家庭的理論,創(chuàng)傷、無意識、烙印……也是建構(gòu)出來的。

建構(gòu)是沒有實體的。你不相信,它就不存在。

除非我們不斷地講一個故事,用想象一遍遍為它塑造實體。對一些人來說,他們選擇了原生家庭烙印一生的建構(gòu),一遍遍反復(fù)講述它。這無所謂對錯。武志紅老師也不贊同這種選擇。但做出這種選擇,有它的用處。

做出選擇的人,最難接受的,是看到自己的選擇,自己居然有得選!這就把大部分責(zé)任都交給了自己,這確實會讓人很生氣。生氣是容易的。而接受另一種建構(gòu),認定改變的權(quán)力就握在自己手里,要難得多。它需要你,也只有你,承認自己的選擇,并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zé)。與原生家庭和解的過程,是與世界和解,也是與自己和解。需要跳脫,需要擔(dān)當(dāng),需要勇氣。

來源:李松蔚


回應(yīng)5 舉報
贊2
收藏19
6年前
小溪的推薦總是不錯。
6年前
輪椅的例子舉得好??
6年前
數(shù)學(xué)沒學(xué)好的邏輯系學(xué)生不是好心理學(xué)家????
6年前
遇見好的原生家庭也是與生俱來的財富
6年前
我就看了個框架。想到亦舒很多年前在小說里提到過“人的思維很難超越自己的出身”。我覺得是早期的關(guān)于原生家庭的說法了。武聽說被定義為右傾思潮復(fù)辟了…
發(fā)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