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讀什么,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2017-11-19 00:10 轉載 · 圖片23

前段時間,我去參加了德國圖書信息中心策劃的一次活動——法蘭克福書展專題圖書巡展。策展方為了配合展出的繪本還做了一系列的主題講座。如果說單純看書只是讓我贊嘆國外繪本的精美,那么聽過講座,就真的是感覺到在對待兒童閱讀和美育啟蒙上,我們的認識確實還落后很多。不只國內(nèi)的家長,連很多出版業(yè)界的朋友們也是如此。

家長們總是以為,把孩子們送去學畫畫、學鋼琴,就是藝術教育。孩子們能認出來莫奈的畫,說出來莫奈是印象派,背出來印象派的年代、特點和承上啟下的作用…… 就是藝術啟蒙了。

其實不是的。

藝術啟蒙的目標,從來都不是培養(yǎng)出一個上美術學院的學生,而是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渴望感受美好,并且能夠發(fā)現(xiàn)生活美好細節(jié)的大人。藝術啟蒙,絕不是告訴你藝術是1、2、3,恰恰相反,藝術啟蒙是為了讓孩子們打開對藝術的想象力。

它的終極目的不是要你親手去創(chuàng)作,甚至也不是一定要去親眼見識世界名畫,而是你在生活中處處都能發(fā)現(xiàn)讓人心動的藝術能量。

飄落的銀杏葉里,你看得到秋天陽光的色彩,你聽得見樹葉告別樹冠的歌聲,你想象得出一片葉子隨風遠行之后的冒險……

一本普通的書,你摸得到紙張背后無數(shù)機器加工的痕跡,你感受得到文字間的游戲和韻律,你懂得那故事里的故事是甜蜜是悲涼……

你可以對生活充滿更多美麗有趣的想象,而不是變成一個大腦干燥的成年人,每天只是單調(diào)乏味地重復日常。

你會發(fā)現(xiàn)可能每一個物件的小細節(jié)都有著不同的藝術感,寫字紙上華潤的觸感,機械鍵盤打字時清脆的咔咔聲,街頭櫥窗里的貼畫顏色舊的好看,而你常用的水杯把手上也許有一條你從未察覺的美麗弧線……

當你能這樣充分地去觀察和體驗生活的時候,你也許就會擁有更加豐沛的人生了。而在那樣的時刻,也許才是藝術啟蒙真正達成愿望的瞬間吧。

這種對細微世界的感知力,絕大多數(shù)時候不是來自于你以為的“藝術知識”,而是被很多人認為“輕賤”的東西——比如圖像、比如音樂、比如自然……

中國的學校教育和家長,都很執(zhí)著于文字的力量。能認多少字會被看成是一個孩子智力成熟的標準,而開始看“字書”,也會被視為孩子成長的標志。這種執(zhí)著一定程度上從文字的質(zhì)量偏離到了對文字數(shù)量的要求上。是的,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觀點…… “字這么少,還這么貴!”“反正也沒什么字,都是圖,在這里翻翻看完就完了,買來干嘛?”…… 

這樣的后果一是導致,同樣買50塊錢的書,家長們更喜歡選一本科普書而不是一本詩集,理由可能是字數(shù)多更劃算,或者是“還能學點兒有用的知識”。我并不是想否定科普書的價值,只是不希望有人用“字數(shù)多”“更有用”這樣毫無道理的對比來決定該給孩子買什么書。

二是有些家長認為買繪本字少不值得;看漫畫、繪本太幼稚了,成年之后就不應該看了;以及為什么一本書里都是復制的繪畫作品,幾乎沒有文字卻要賣到上百塊。

不知從何時開始,“字數(shù)”變成一種可以等價計算的價值標準了。而圖像,往往被剝奪了作為一種獨立形態(tài)內(nèi)容的權利,成為“低字一等”的附產(chǎn)品。也許是因為圖像天生帶著一種慷慨的關懷。任何人,只要不瞎都能看懂,它不像文字需要跨越“識字”、“斷句”和“表意”的鴻溝。

可笑的是,人們將書中的“插圖”、繪本中的“插畫”地位不斷降級,排在閱讀的末位和最后考慮因素,卻不斷將畫廊與博物館中的“藝術品”抬上神壇。我們不愿意為圖像閱讀犧牲時間,卻花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去購買“藝術欣賞”的付費課程。如果你就是為了惡補藝術史的知識點然后參加考試那么我無話可說,可是千萬不要把自己能背出歷史上所有流派的藝術名家當作個人“藝術修養(yǎng)”的提升。

只能說,我們對于“藝術”的誤會太深了,把它緊緊地和特定空間、特定人群的特定行為捆綁在一起。我們不知道其實真正的藝術早就化用在你生活所見的方方面面。繪本就是其中之一。

所有我們知道的、不知道的古老藝術都會通過插畫師、文字作者的傳承融匯在當下的作品之中。

拿我去參加的活動舉例,德國圖書信息中心做的這個繪本巡展名為“Look”,它實際上是一套德國專家選出來的繪本。這是2016年,德國以主賓國身份參加博洛尼亞童書展時主要展出的一個系列,整套繪本包含85本少兒圖畫書和漫畫小說,其中既有55位享譽世界的德國插畫家的新作和代表作,也包括30位青年插畫師的作品。



這些書的插畫,幾乎都從古典藝術和現(xiàn)當代藝術中吸取了靈感,風格迥異,創(chuàng)作手法細膩豐富,代表了德國繪本最高水平的杰作。

關于這些繪本是如何是從藝術作品中學習的,活動的時候,其中一位演講人是中信美術館的館長曾孜榮先生專門對此進行了分析。我也想不出更好更合適的例子,所以下面會以他演講的內(nèi)容來舉例。這其中有從古典藝術中沿襲而來的寫實作品,注重扎實的寫實技巧和空間透視:

左:17世紀藝術家委拉斯開茲的《卡洛斯王子》,右:桑亞·達若夫斯基《小夜貓》

也有從畢加索的現(xiàn)代藝術中吸取靈感,將形象徹底扁平化失去立體感的繪畫方法:

塔特林·斯坦格《圖盧茲的強盜們》??

畢加索《格爾尼卡》??

也有繼承藝術作品中的情感與氛圍烘托手法,將其運用在自己作品中的。比如德國插畫師史特芬妮的這幅《變形記》,畫面仿佛很平靜,可是拉琴女子裙擺的一只手卻預示著恐懼不安的氛圍。

這種刻意在畫面中安排不和諧的因素,造成一種“仿佛會有什么事情發(fā)生”的不安感的創(chuàng)作方法,是20世紀初的一個小畫派——形而上畫派的特色,很多恐怖電影也是受他們的啟發(fā)用這樣的手法營造恐怖氛圍。下面這張畫應該有不少朋友見過吧,是形而上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基里科的代表作,《一條街的神秘與憂郁》。

既然提到了電影,就不得不說,繪畫與電影分鏡有著天然的相通之處,Look系列繪本中也有繪本是通過電影蒙太奇語言來表現(xiàn)的,比如施泰因·赫菲爾創(chuàng)作的繪本 《世界夢想家》:

仿佛鏡頭緩慢推進的開場:


很多畫面連在一起會產(chǎn)生動態(tài)電影鏡頭的錯覺:


有像舞臺劇一樣通過制作手工舞臺,結合紙藝和攝影手法一起創(chuàng)作的繪本,梅爾戴德·澤里的《灰姑娘》,這也是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本~



同樣方法創(chuàng)作的還有安特耶·達姆的《一次拜訪》:


從當代藝術家理查德·漢密爾頓的拼貼畫中汲取技巧靈感創(chuàng)作拼貼繪本的諾伊豪斯:

有結合攝影技術與人表演的作品~


而除了形形色色的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手法,還有從更古老的中世紀繪畫中尋找靈感的古樸作品,安柯·貝爾《商人之子恩德雷斯》:



不得不說這么多樣的藝術形式確實值得國內(nèi)的原創(chuàng)作者和策劃編輯們學習,可以不用將目光都聚焦在偽劣的仿日畫風上,也從中國的古典藝術中補充一些營養(yǎng)。

還是要說明一下,上面的舉例只是想解釋我們以為的藝術是如何被插畫師們運用在作品之中,這不是一對一的對照關系。同樣的作品之中,可能融合了非常多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藝術理念,那是插畫師們?nèi)克囆g修養(yǎng)與人生經(jīng)驗的總和,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單一的呈現(xiàn)。

至此,這篇冗長的文章其實只是想表達一種心情:

我們在童年時代讀過的繪本和漫畫,有時會比我們認為的更加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未來。它不像羅輯思維所宣揚的那種功利性很強的“硬知識”,而是會隨著時間的累積內(nèi)化為“教養(yǎng)”的無形財富,這其中也包括你們想要“藝術”與“美育”。

就像另一位演講者南曦說的那樣,盡管她詳細地分析了繪本的各種功能。讓我們看到,無論是早期孩子的習慣與性格養(yǎng)成,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還是對于成長困境與艱難話題的探討,繪本都有著默默的助力作用,但這種“功能”并不是有目的的“功利”創(chuàng)作,而是繪本附加的屬性。這種影響是無形的,無法量化卻能慢慢累積。

所以那些關心孩子成長的媽媽爸爸們,不是非要去通過尋找“藝術普及”圖書來達到熏陶的目的,給孩子看一些精彩的繪本,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另外,正因為圖像藝術比文字更加慷慨,它對所有人都敞開懷抱。無論你是孩子還是成年人,無論你是悠閑還是忙碌,無論你是哪國人,無論你文化水高低,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疾病或是健康……呃,好像有些跑偏了,它都可以隨時被欣賞和觀看。

所以,不要因為他上了高中,課業(yè)任務重就不能看,反正沒多少字,沒一會兒就翻完了(笑);不要因為你是成年人,就覺得看繪本幼稚,反正也沒有多少字,很快就偷偷翻完了,別人不會發(fā)現(xiàn)你的(笑)~

來源:做書


回應7 舉報
贊6
收藏18
7年前
建議家長們有時間看看《圖畫書為什么重要》這本書??
7年前
世界夢想家,這本書原版叫什么名字?畫風非常喜歡,很想買
7年前
同問 世界夢想家 還有 灰姑娘,京東沒搜到這兩本書
7年前
好想擁有這85本書呀??
7年前
我現(xiàn)在看到繪本都還想買,雖然孩子大了
7年前
繪本的確是好東西,不能用字數(shù)還衡量她的價值
7年前
我已經(jīng)成人,很難感受到孩子看繪本的感覺。不過畫很美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