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尹建莉

2019-10-25 00:27 原創(chuàng)

書中內容非常實用,記錄了育兒中的誤區(qū)和原因,以前有朋友曾經(jīng)分享過她比較省心的育兒方式,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孩子當孩子,當成一個成人去看待,包括說話方式,她說這話的時候她女兒還沒上小學,現(xiàn)在她女兒已經(jīng)上中學了,看到她女兒現(xiàn)在的變化,我更能理解她的用心良苦了,尊重孩子,愛孩子,給孩子自由,并不是放縱,假裝給自由實際去控制。一起看看書中的觀念,更能解釋孩子為何能夠發(fā)展好的原因。

1.當孩子因為什么大哭時,要盡快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比哄勸更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對于必須要讓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應有幾個原則:

一是平靜自若,不要表現(xiàn)出焦慮。如果大人首先一臉焦慮,孩子就會覺得問題嚴重,會嚇著他們。

二是對于為什么要這樣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語言向他說明。比如告訴孩子你現(xiàn)在生病了,需要打針,打針可以治病。不要認為孩子不懂就不去說。

三是對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實相告,盡量不夸大也不要過分縮小。

四是激發(fā)孩子的勇氣。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著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同時也要給他們退路,不要讓孩子為自己流露的“不堅強”感到羞愧。

五是絕不通過哄騙或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有的家長通過“不打針警察就要來抓你”,或“吃了這藥就給你買個遙控汽車”等方式達到目的,這是很糟的。哄騙和收買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并不能真正緩解孩子的緊張,還有礙他們的道德發(fā)育

2.成人不要覺得捉弄孩子很好玩,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它對于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這些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對于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3.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jīng)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xiàn)品德方面的缺陷。

4.孩子小時候,輕微的磕傷碰痛的事會常常發(fā)生。家長一方面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這些事情發(fā)生時,也不過分大驚小怪。盡量以輕松快樂的表情相對,讓孩子覺得這是多么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如果大人動不動就一臉驚慌失措,不但不能給孩子安慰,還把他嚇著了,除了皮肉痛,心理上也會產(chǎn)生恐懼。

5.家長所能教給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個好人。

6.不安和自責,是每個孩子在青春期對異性產(chǎn)生好感時都會有的,發(fā)展得嚴重了甚至是一種負罪感。這種感覺不僅不會使少男少女對異性的興趣降低,反而會刺激興趣生長。孩子在家長和學校的壓力下,覺得喜歡異性是不潔的,不道德的,他們就會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聽家長的話;內心卻彷徨迷失,自我鄙視。只有孩子自尊自愛,在青春期和異性交往時覺得坦然、正常,才能產(chǎn)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莊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7.“有男孩子喜歡你,說明你是個可愛的女孩;你對別的男孩有好感,說明你也是個懂得欣賞他人的人?!?/p>

8.“一個人只有自身可愛,才值得別人去欣賞。如果一個同學學習 不好,氣質平平,能力一般,憑什么讓別人欣賞他/她。對于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 ,氣質與能力都是在學識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只有好好學習 ,才能越來越可愛,得到別人的欣賞,同時自己也才能慢慢學會欣賞別人?!?nbsp;

9.如果生怕孩子有什么考慮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慮了,從長遠來看,是幫孩子的倒忙。凡事應該讓他自己去考慮、去做,多犯一些錯誤,才能慢慢學會做得不錯。 

10.就像割傷了自然會感到痛一樣,孩子犯了一些小錯或闖了禍,不用你說,他也會感到不好意思,內疚和痛苦。大人這時如果不顧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說一些教訓的話,只會讓他覺得丟面子,覺得煩;他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表達對你嘮叨的不滿,可能會故意頂嘴或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 

11.“脾氣不好”在家長身上可能只是個小毛病,可它給孩子帶來的卻會是個大惡果。會讓孩子的“小毛病”變成一個痼疾,或變得脾氣暴躁,自卑固執(zhí);或是屢教不改,一錯再錯。 

12.“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課時”,他才能真正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長要理解“過失”的價值,看到在孩子成長中,他的“過失”與“成就”具有同樣的正面教育功能。 

13.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該生氣的事化解為一句玩笑,既讓孩子知道他哪里錯了,又不損害他自尊心,還暗含了對他的理解,甚至隱藏著對他某種才能的褒獎。這樣的批評話,孩子比較愛聽。 

14.凡出于經(jīng)驗的或心不在焉的過錯,只要不涉及道德問題,都不必指責或發(fā)火,甚至不需要提出來,孩子自己會在這種過程中感受不便和損失,知道以后該如何做。 
 

15.不管成年人還是孩子,為隱瞞一件事而不斷撒謊,是很痛苦的,事實上沒有人喜歡撒謊。孩子寧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是個信號,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孩子在潛意識中已不信任家長,并且排斥家長。作為主動方和強勢方的家長必須要進行反思,必須要改變自己了,否則以后可能會因此產(chǎn)生一系列的麻煩。

16.孩子犯了錯誤心里已很難過了,家長給予理解,倒往往比給予批評更能讓孩子記住教訓。即使說,也要采用不讓孩子丟面子的說法。

幫助孩子想一些預防方案比批評有效得多。

17.在解決兒童說謊問題上,家長一定要體察孩子為什么說謊,不要孤立地看一件事,要看到事情的來龍去脈,看到背后隱藏的癥結。從癥結入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要沒有誘因,孩子就沒必要拿說謊來為難自己,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18.面對老師處理問題是否正確的時候,我們應該始終教導孩子尊敬老師,但不要做得刻板和過分了。要允許孩子對老師的某些行為提出質疑,允許孩子批評老師,允許孩子在老師面前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家長因為這些事訓斥或嘲諷孩子,不但壓抑了孩子的批判思想,同時也在教他說些言不由衷的話,讓孩子以后變得矯揉造作和思想上奴性十足。

如果不幸遇到一個心胸狹窄的人,給孩子冷暴力,家長應該趕快協(xié)調孩子和老師的關系。這樣的人雖然可惡,但也很簡單,家長可以在事后想各種方法去和老師溝通,和老師搞好關系,并注意這種關系的保持,直到他不再教孩子。千萬不要讓孩子獨自去承受這種冷暴力。

19.家長在鼓勵孩子發(fā)展個性的同時,也要引導他理解和接納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健康的批判精神應該是視角開闊的,是有高度的,所以應該是具有寬容氣質的

20.培養(yǎng)孩子實事求是的精神,對自己對別人有正確的認識,父母也要正確認識自己孩子的能力,不要過度給孩子壓力,健康的心里非常重要。

21.對于孩子偶爾所犯的小過失不要大驚小怪,內心一定要堅定一個想法:它只是個“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成長需要經(jīng)歷這些“小事”,它們甚至比做功課還重要。所以,只要鼓勵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責怪,也不要經(jīng)常提起,不要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否則的話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個難以改正的缺點。

22.家長不生氣,不過分指導,孩子才能有機會主動調整。如果孩子一做錯,家長就批評孩子一頓,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證,或者由家長直接給出一個解決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動調整的機會,這種調節(jié)能力也會慢慢喪失掉

23.杜威說“一切需要和欲望 都含有缺乏”。讓我們記住。反過來可以推導出,想讓一個人喜歡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這方面給得太多太滿,更不能以此作為交換條件或懲罰手段,強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適當?shù)貏儕Z,讓他通過危機感和不滿足感,產(chǎn)生珍惜感。同時最重要的是讓他在行事過程中伴有愉快感、成就感和自尊感——這無論在學習 還是其它事情上,都是普遍適用的。

24.拒絕暴力作業(yè),比如孩子已經(jīng)會寫的字,老師還會布置作業(yè)讓寫50遍,一百遍,這是沒有意義的。

家長一定要首先注意,自己絕不制造暴力作業(yè);同時要支持孩子對來自學校的這種作業(yè)說不。家長要積極尋求和教師、學校的正面溝通,可以找老師談,可以向學校反映,也可以自己想辦法保護孩子。暴力作業(yè)含有的奴役、敵意、壓抑,會全面地破壞兒童人格與意志的完整和健康。

25.在培養(yǎng)孩子勤奮學習方面,不要向孩子提示暗示學習是苦的,也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避免他在學習活動中感覺苦悶。相反,他覺得苦的時候,找些例子做對比,比如高考狀元的經(jīng)歷,孩子看過這些狀元沒有一個不苦的后,對比下自己反而覺得自己不算苦,如果家長只是苦口婆心的說,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26.物質獎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弊端是1.轉移了孩子的學習目的,不單純了。

2.敗壞了孩子實事求是的學習精神。

3.容易讓孩子對學習產(chǎn)生對立情緒。

27.對孩子盡量強化優(yōu)點,不斷的鼓勵,這樣會變得穩(wěn)定越來越好,不要總說缺點,說多了,孩子的缺點就會穩(wěn)固,更難改,弱化缺點,鼓勵進步,讓孩子做的有效率比時間長有用。

28.家長不能假設孩子都是克服困難的英雄,被指出不足就一定能克服不足;恰恰相反,孩子的某個不足之處如果數(shù)次被提起,就會讓他們以為自己骨子里就長著那個不足,自己是無能為力的,只好認命。

我們的目的是要樹立孩子的自信,激勵她學好,所以要換個說法。比如數(shù)學不好,可以說:“老師說你這幾次數(shù)學雖然考得不是很理想,但她覺得你在數(shù)學方面其實是很有潛力的?!?/p>

家長要做的,就是保護好孩子的學習 興趣,樹立起他對學習 的自信。有了興趣和自信,你還怕他學不好嗎,還怕他自己找不到方法嗎。

29.家長和學校老師溝通是一種有效了解孩子的途徑,老師一般也都會如實地將孩子的各種情況告訴家長。但家長如何“轉達”,要動一些腦筋,不要不分情況地全部“如實”轉達給孩子。一定要考慮你的“轉達”所采用的方式及言語會對孩子形成怎樣的影響,是建設性的,還是摧毀性的,對孩子是有激發(fā)作用,還是抑制作用。

30.孩子是敏感而脆弱的,知果老師和家長的見面,變成了讓孩子蒙羞、換訓的恐怖事件,后果只能是讓孩子憎恨老師,討厭學校;讓孩子在學習 、自信、道德等方面失去上進心和判斷力;而且最后多半會反映在學習 上,影響學習 成績。

31.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jīng)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p>

尊重孩子,欣賞孩子,無條件愛孩子。

32.不要以成人 的知識嘲笑孩子的無知,不要以成人已成熟的思維方式批評孩子想法的幼稚可笑。每一種和兒童相處的細節(jié),都是一場德行教育,也是一場心理健康輔導。

33.哲學家弗洛姆認為,檢驗一個母親給孩子的愛是否優(yōu)質的,有一個試金石,即母親是否愿意充分地對孩子放手,是否愿意推動孩子自主和獨立。

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難得是不替孩子做事,讓孩子學會自己做,假裝做個懶父母。

 34.關于學前班,是80年代由于城市學齡兒童人口迅速增長,當時民辦幼兒園很少,孩子的入托問題得不到解決,所以采取了讓小學辦一些學前班來解決部分幼兒的學前教育,學前班的出現(xiàn)主要是出于學齡前兒童分流的需要,并不包含有教育學意義上的銜接需求。這些年我國經(jīng)濟繁榮,人口出生降低,民辦幼兒園大量出現(xiàn)。兒童入托供需矛盾早已不存在。而學前班仍然存在于社會中,是由于多方利益的原因,并非真正對孩子有利。學前班多數(shù)是死記硬背并非是引導性教育,多半是畸形的。

35.不要輕信哪個孩子有“多動癥”,“致病原因”是成人 犯了兩個錯誤:錯誤的兒童觀,錯誤的教育方法。多動癥近年增多跟多方利益相關,比如學術研究,醫(yī)藥公司,醫(yī)生榮譽等等。宣傳一種藥的最好方式就是擴大病癥危害,所以多動癥的增多,更藥物的發(fā)展需要也有關系。


回應 舉報
贊1
收藏8

推薦閱讀

可愛的wasabi
可愛的wasabi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