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教授5月23日在統(tǒng)編語文四至六年級教材國家級培訓班上的講話:語文課改 讀書為本——如何用好統(tǒng)編語文教材

2020-3-21 10:14 原創(chuàng) · 圖片2

于茫茫書海中,為你尋找更適合自己成長的有效資源和那些鍥入心靈的文字。與高人交心,輕松學習,把時間留給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精彩就點擊右上角分享出去,玫瑰手染余香。

針對教材使用中可能碰到的問題及備課相關問題,講八個問題:

立德樹人,要整體滲透,潤物無聲

新教材編寫理念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立德樹人”?!傲⒌聵淙恕比绾巫??八個字:整體滲透,潤物無聲。

不是貼標簽,也不是穿靴戴帽。也不完全是政治的需要,要把它作為教學的目標。

新教材把“立德樹人”作為編寫的根本理念,有整體構(gòu)思。

對學生來說,“立德樹人”主要是培養(yǎng)“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責任擔當”。

備課時,應當對整個小學語文新教材的單元結(jié)構(gòu),特別是人文主題的安排情況,有個大致的了解。對每冊,每個單元的人文主題要了然于心。

什么叫潤物無聲?“立德樹人”的教育必須是語文的,是通過自然熏陶,能緊密貼近學生的思想情感的,不是貼標簽的?,F(xiàn)在的教學中,常常見到外加的空話、套話、大話,不能體現(xiàn)語文的特點,也難于走心。

比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單元導讀那一頁,引用了王維的一句詩: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看課題,我們知道主題是人與自然,但對四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我們不一定要從人與自然的角度來歸納,可以找一個兒童容易接受的主題??谡Z交際中,有這樣一句話:和大自然接觸,能讓人心曠神怡,這就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這就是人文性,主題就實現(xiàn)了。當然教材中還提示了,這個單元不難發(fā)現(xiàn),人類很多行為正在破壞我們的環(huán)境,是不是拔高了?實現(xiàn)人文教育,不要動不動就套用大詞。

再如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單元導讀,引用了林則徐的一句話: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學生理解比較難,所選的幾篇文章,如果貼近學生的特點,寧可從堅毅、清貧、奉獻等角度來啟發(fā)學生學習,不要用大詞。

如“清貧”,教材中并沒有解釋,比如戰(zhàn)士們的奉獻,用“無名”可以進一步解讀。

大詞很重要,是對成年人的。把大詞變?yōu)閮和芾斫獾脑~,要下一番心思。立德樹人,不只是完成政治的要求,而是教學目標,要為培養(yǎng)正常的人而奮斗。

不一定每一課的教案都要寫上“立德樹人”的字條,它應該是處處滲透的,不一定專門去講,它已經(jīng)在起作用??傊?,立德樹人,應該是潤物無聲。

立足“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克服教學的隨意性

語文教學很突出的問題,就是隨意。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沒有很明確的學科范圍。語文的社會性、實踐性很強,準入門檻很低,誰都可以批評,語文在社會上很受重視嗎?不一定,很受注視。這一學科的內(nèi)容、目標被社會庸俗化。

語文到底是什么?以前我們的課標,用工具性和人文性來定義語文,是可以的,但還是不清晰,其他學科也有。2017年修訂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界定得比較清晰,我們要認真看一看。接下來我們要修訂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標,會沿著高中語文課標的調(diào)子。

高中語文課標中有這樣一句話: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gòu)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zhì);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zhì),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主要包括“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這是語文學科獨有的,具本質(zhì)意義的內(nèi)容。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強調(diào)學生通過學習語言的運用,能夠獲得幾種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另外,還有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包括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

中國古代很注重講涵養(yǎng),但對思維培養(yǎng)的認識不夠。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課標要求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

“文化傳承與理解”。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與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化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虛無主義。

在教學中,處處想到“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具體到某一課,可能會側(cè)重某一方面。如古詩詞,可側(cè)重審美;說明文,可側(cè)重思維。

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走月亮》,課后習題第二題,你的頭腦中浮現(xiàn)出了怎樣的畫面?訓練直覺思維與形象思維。抄寫優(yōu)美生動的句子,兩個目的,一個就是語文積累,第二個就是審美,漢語能寫得這么漂亮。

語文園地中,要求學生想象畫面,感覺聽到秋蟲的鳴叫,讀文章“聞”到味道。兩個意圖,一個是審美,一個是思維。

再如,第八單元,都是古代歷史故事,當然應該把文化傳承與理解放在第一位,還要注重思維的訓練。這個單元的寫作是降要求的,要求寫讓你的心兒怦怦跳的事情,這是語言學習,更重要的是思維訓練,能把自己受感動的東西清晰地、帶感情地表達出來。

舉這些例子,是強調(diào)在備課時,要考慮到語文核心素養(yǎng)注重哪個方面,教學就突出哪個方面。

理清教材結(jié)構(gòu)框架,讓教學目標更加明晰

小學換了百分之四十一左右的教材,這個比重是比較大的。很多老師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應對新課文。這很重要,但更應該對課文有一個通盤的把握。

隨文學習,出發(fā)點是好的。問題是,教學出現(xiàn)了一種傾向,知識體系被弱化。

如今的語文教學存在知識體系被弱化的偏向,老師不敢理直氣壯地講知識,教學中的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系列,教學梯度被打亂,必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得不到落實。

有時課上得滿天飛,可就是沒有把得住的“干貨”。如情景交融,有感情朗讀,比喻等,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同義反復。

對小學語文知識點的排列要搞清楚。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改進。每個年級和各個單元的內(nèi)容目標更清晰,教學要點明確,備課時應當抓住“干貨”,做到“一課一得”。

教材在重建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體系,這是“隱在”的體系,不是“顯在”的,不刻意強調(diào)體系化,以防止過度的操練。

四五六年級備課,建議重新溫習《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二部分的十條認真研讀。這十條是比較具體的。

把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設計通盤考慮,結(jié)合所在學校以及學生的情況,來用好教材。基本按照教材的編排來設計教學,也可以對現(xiàn)有教材的單元結(jié)構(gòu)進行重組,遵循由淺入深的規(guī)律來安排語文學習的某些基本要素。

以語文“基本要素”的側(cè)重點來組成教學順序與線索,課文則是服務和體現(xiàn)這一順序與線索的。

不是那么機械地分割、鑲嵌知識點,不是重回以知識點為中心的訓練,但每一課總要有“抓手”。

認真研究教材編寫的結(jié)構(gòu)框架表,把每一單元、每一課的知識、能力、方法的要求提煉出來。

重視課型的區(qū)分

從三年級開始,課文就分為精讀、略讀,加上“課外閱讀”,形成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這和以往教材是不太一樣的。

精讀課主要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功能是舉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fā)讀書的興味;

而略讀課是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閱讀實踐中,主要是泛讀,自主性閱讀。

課型意識淡薄,有歷史原因,都是分析性閱讀,文體混淆。不同的文體,閱讀的方法應該有所區(qū)別,授課重點是不一樣的。

即使同一文體的課型,也應當有所變化,語文課才比較生動有趣,不至于死板僵化。不要總是字詞句,主題思想。哪有那么多的主題思想?現(xiàn)在中國人說話,都是“我參加了什么活動,我受到了什么教育”,這不是完整的教育。

為什么小學語文要安排民間故事?民間故事和一般小說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想過這個問題,課型就應該有所不同。民間故事積淀了古人的智慧,是口頭文學,是傳統(tǒng)文學的一部分。它有民族的審美基因,能對孩子起到文化熏陶的作用,它是口頭、集體的創(chuàng)造,往往帶有異想天開的成分,有益于讓學生接觸民族文化的基因,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甚至是超自然的想象力,小孩子有時候也需要異想天開。教這個單元,要注意激發(fā)想象力,讓學生異想天開,就達到目標了。

如《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的課后習題,讓學生熟悉課文,做一些學科的訓練,這還不夠。在《獵人海力布》里有一道選做題,讓學生想想不可思議的故事,符合民間故事的學習的。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并不一定有批判的功能,當然你這樣想也沒錯,讓孩子體驗一下貧窮、孤獨、無助,或許是另一個目標。這也是小孩子成長必需的東西。

有溫度的教學。老師要讀課文。不要先看參考書,先好好讀原文。不只是新課文要認真去讀,老課文在備課時也要重新讀。教師先有自己的閱讀感受,講課才有感覺,有溫度。

想一想你的班上那些學生讀這篇課文可能會有什么反應,有哪些難點,可能有哪些興趣點?

授之以漁,教讀書方法

小學三年級以后,應該有更多時間讓學生自主的閱讀。要教給方法,如讀古詩,要讓學生知道詩的韻律,感受詩歌語言與普通語言的區(qū)別。要讓學生有鮮活的感受,不要一上來就分析,分析主題、作者、作者的原意等,很細,偏偏放棄了第一印象。先讀,再分析,再來研究問題。我們不是沒教方法,而是要重視學生的感受。

閱讀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默讀、瀏覽、快讀、跳讀、猜讀、互文閱讀,以及如何讀一本書,如何進行檢索閱讀,等等,各有各的技巧方法。

沒有方法論教學的意識,學生就只會精讀,無論碰到什么文章,全都用主題思想、段落大意加藝術(shù)手法等一套分析辦法去套。

鼓勵學生一鼓作氣往下讀。

現(xiàn)在我們經(jīng)常讓學生抓關鍵詞。他能抓住關鍵詞還要你教???我們要教一些方法,甚至要教學生按中軸線讀等方法,泛讀的方法。

采用“1加x”方法拓展閱讀

前不久網(wǎng)上一片炒作,說現(xiàn)在的閱讀量太大。其實網(wǎng)民特別是家長根本沒搞清楚,課標受到一些攻擊。學生高考有高考大綱,也要求讀六七十篇。說“猛增72篇”,“還要不要孩子活”。網(wǎng)絡永遠都是這樣,要過招的話,什么事都別想干了。就當是“文化大革命”的大字報。

我是想說,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提升,僅靠教材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統(tǒng)編教材增加了很多閱讀的內(nèi)容。

延伸閱讀。

教材遠遠不能滿足閱讀教學需要。

除了區(qū)分課型,把略讀課歸還給學生,還要延伸閱讀,加大閱讀量。

沒有課外閱讀,語文教學就是“半截子”的。

實施“1+x”

即每講一課(主要是精讀課),就附加若干篇或者相關的作品,讓學生自己去讀。

可以在課內(nèi)安排讀那些附加的作品,也可以安排在課后。

不只是讀散篇作品,還要有“整本書閱讀”。

小學的“快樂讀書吧”是有梯度的。四年級讀神話,五年級讀中國民間故事,六年級讀《童年》《魯濱孫漂流記》等,這個欄目要用好。

要給適當?shù)姆椒ǎ攀肿寣W課外去讀。

課外閱讀采取目標管理。

課外放手讓學生讀,可以適當“管理”,比如組織讀書會討論等等。

但主要應當是“目標管理”,而不是“過程管理”。

如何上好古詩詞的課?

古詩詞篇目平均一個學年是二十篇左右。

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讀得滾瓜爛熟。

不要過多解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

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作者詩中那種感覺,讓學生品味讀。有時詩意是很難讓學生理解的。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的“愁”,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些景物怎么拼到一塊?古代人的語法和現(xiàn)代人不一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讓學生對比一下,練習說,這樣對詩的語言有自己的理解。

音韻之美。

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一時說不清美在哪里,有所感覺了,積淀下來,審美能力就會提高。

現(xiàn)在的古詩詞教學過于繁瑣,像外科手術(shù),把“美”都給弄跑了。

重在讓學生說說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覺,你有什么想象,你有什么發(fā)揮。

重視“會意”兩個字,多少有些領悟,說不清楚,是可以的。

詩無達詁。

考試怎么辦?考試盡量不要考這些。即使因為考試,要給標準答案,那也要給學生說明這只是一種說法,其實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做其他解釋。我們往往面臨的考題設計的水平問題。

要有獨處式的誦讀。

朗讀是讀給別人聽的,有表演的性質(zhì)。誦讀是讀給自己聽的。

誦讀可以采取各種不同的方式,不要全部安排做朗讀。這是兩種讀法。要讓學生有自我陶醉式的誦讀,要有獨處式的誦讀。還可以有唱讀。

語文課很熱鬧,很浮躁,缺少沉浸式的閱讀 ,缺少真正個性化的自由地閱讀,老是組織各種活動,并不利于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寫作教學問題

要注意教學的梯度問題。

不要搞提前量。

注重想象力發(fā)揮。

注意思維訓練。

防止 一開始就搞套式作文。

注意激發(fā)興趣,每次突出一個點,逐步連成一線。

不著急謀篇布局。 

小學老師課要講得好,最重要的是讀書。最重要的有計劃地讀書。


回應8 舉報
贊16
收藏133
4年前
??????先收藏,仔細學習!
4年前
收藏了慢慢學習領會
3年前
謝謝分享學習了。
3年前
先收藏了,以后再仔細看
3年前
感謝分享努力學習了
3年前
感謝分享學習了
3年前
謝謝分享(*°?°)=3
3年前
謝謝分享,真是學習了
發(fā)布

推薦閱讀

陳霜老師說教育
陳霜老師說教育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