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提升文史素養(yǎng)的經(jīng)驗和總結(jié)

2022-3-7 17:55 原創(chuàng) · 圖片4

語文,文學素養(yǎng),大家一聊起來就感覺玄學一樣。

其實玄學是在糾結(jié)考試能不能得高分,分數(shù)能不能提我是不知道的,但是文學素養(yǎng)(本文主要分析文史,不包含近代文學)的提升我總結(jié)下自己的經(jīng)驗。

另外也許拋棄一些分數(shù)的想法,看問題會沒那么急功近利。不急功近更能反哺提高成績也說不定?

首先文史不分家,尤其是以國學或者古詩詞古文為線索去學習,因為語文學習學到最后,就是學習語言的文化,那文化的傳承,文化的由來至關重要。

而語言的藝術也好,表達輸出也好,閱讀理解也好,很大程度上主觀性較高,主觀性的東西去評定對于不同的人來說是有一些標準差別的。過早的去糾結(jié)標準差別會對學習產(chǎn)生疑惑,動搖自己的學習目標,長期疑惑之中去學習推進起來頗有難度。

但是歷史人物,人物故事,朝代事件,戰(zhàn)爭變故,文化制度,這些是相對客觀的。從客觀性的東西學習,逐步延伸到主觀,是比較容易被理解和過渡的。所以由史及文是比較好的學習路徑。

歷史和文學作品學習的依賴關系

歷史學習一般的切入點是故事,人物,他們所屬的朝代,很多都是淺顯孩童可接受的東西,然后逐步過渡到作品(詩詞歌賦,四書五經(jīng))等的學習,想要對作品有所品讀和意境的研究,又必須再遞進去學習當時的文化、社會背景,當時環(huán)境下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

歷史的文學作品的圖解

歷史年代,朝代是貫穿歷史線主心骨,歷史故事是一個個零散而又支撐著整個主心骨大腦,歷史人物是歷史故事的參與者就像心臟,但是脫離的時代背景脫離了制度又缺失了故事的因果,所以文化/制度就像人的血肉。

建立在這些基礎上,就由文人創(chuàng)造出了詩詞歌賦等不同流派的作品,作品多如皮毛,部分流傳廣泛的就成為了名篇,詩歌詩歌都是讓大家唱的,給老百姓娛樂的,所以都有表達的情感色彩在里面。

這種對文、史的覆蓋就是人文素養(yǎng)。

從最頂級的文學教授來說人文素養(yǎng),就好理解了,詩詞大會上的大家酈波、蒙曼等幾乎是隨便拿一部作品,隨口而出詩詞寫作的意境,作者在哪里經(jīng)歷過什么樣的事情,事情的來龍去脈,要表達的情感等等,這就是極高的文學文史素養(yǎng)。

文史的網(wǎng) 個人理解

我把圖2的文史交織的面再細化成具體的網(wǎng),橫向的線代表歷史的能力,縱向的線代表文學的能力,實際上人文素養(yǎng)學到一定程度,還需要大量地理知識,自然科學知識,甚至天文知識。這些東西的積累需要有廣泛的通識知識面,可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脫離這些直接去精學字詞的意思我認為偏功利,功利的東西在學習之初可以不著急推進。

網(wǎng)織的疏密的個人理解

網(wǎng)構(gòu)建出來了,想要提升文學素養(yǎng)就是兩個方向:網(wǎng)的廣度、網(wǎng)的密度

1. 網(wǎng)的廣度是指文史覆蓋的面,審視自己和評估孩子有沒有網(wǎng)很稀疏的地方,比如西晉南北朝的文學、歷史故事是否了解一二?比如漢朝的文學、歷史是否了解一二?比如南北宋的諸多故事及背景是否略知一二?比如五代十國有什么大的故事?

2. 網(wǎng)的密度是指某些周期內(nèi)對文史的了解是否夠多夠豐富,比如古代兩大文學高峰唐宋兩朝的知識面一直是重點。

想把網(wǎng)織密,那么一些知識點比如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安史之亂,馬嵬驛之亂,官宦當?shù)?,甘露之變,靖康之恥等的故事,人物需要大致了解;唐宋的詩詞流派,各詩人詞人的生活背景是否熟悉,早、中、盛、晚唐的代表詩人、作品各有哪些。

另外諸多的成語、歇后語、名言很多出自歷史故事,出自春秋戰(zhàn)國、三國等等。也是對網(wǎng)的廣度、密度有一定要求。

我覺得首先,小低年級或者學前先鋪網(wǎng)的廣度,慢慢遞進逐步減少文學盲區(qū),這是可能減少一些考試測試失分和提升口頭表達能力的關鍵。

其次文化繁榮時期網(wǎng)的密度也要逐步拉上來,人腦天然會不停的遺忘信息,把重要時期的網(wǎng)織密,即便網(wǎng)破了(正常的記憶遺忘),是可以通過靠近的網(wǎng)(該詩人其他相同情感的作品)去補救的,不太會把魚漏掉(測驗或者表達能力)。

另外想在輸出上有所建樹,網(wǎng)也是必須織密的;學習弄明白作品情感表達就容易引用變成自己的東西。

最后舉兩個文史結(jié)合的例子:

讀背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先是想到孫權在京口創(chuàng)立基業(yè);而后劉裕取得北伐的勝果,用卻月陣打敗北魏,封狼居胥(出自霍去病的典故);再到劉義隆三次北伐失敗元嘉年草草戰(zhàn)敗,到最后廉頗還想通過飯量大來表現(xiàn)自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讀背完陋室銘,了解了諸葛亮的才華,漢賦四大家揚雄楊子云的成就,大體要表達什么也就知曉了。

當孩子對這些歷史故事和人物比較熟悉,讀背完比較容易點通(也需要較好的理解能力),具體每個字詞的意思,我覺得在孩子小低時候沒太多必要去浪費太多時間,主要是效率問題。(詩詞簡單可以做一些精講,但無論如何還是作品整體意境、表達情感更重要)

總的來說,通識知識量很重要,廣泛的大量閱讀是低幼時能力提升的最快方式。

當然其他的由家長輸入,或者聽音頻資料等等也都是比較好的方式,可以結(jié)合使用。


回應 舉報
贊5
收藏21

推薦閱讀

小樹不倒
小樹不倒
2014